第三十三章 玉人冢、湖心島(第2/5頁)
章節報錯
還好自己之前學了點屠龍技,再加上跑得快,體質特殊,又有仙皮護甲防身,不然早就成了一灘肉泥,留在那林子裡當化肥了。
等血止住,莊明歇息的也差不多了,便起身繼續往前走去。
又走了能有半個多小時,莊明終於看到了餘優口中的玉棺。
聽餘優說,餘家世世代代的家主,死後都會被安葬在這裡。
只見前方寬敞的甬道兩側,分別立著兩排玉製的棺材,棺蓋是用透明的琉璃所製成的。
玉棺雕工精美,玉質通體翠綠,還真是好大的手筆。
再加上這滿山洞的夜明苔,已經不能單單用“大戶人家”四個字來形容餘家了。
玉棺是按照裡面死者的性別分別擺放的,不同於平常的男左女右,這裡剛好相反,是女左男右。
再看棺材裡面的死者,無一不是俊男美女,且年齡都不太大。
男的可謂是玉樹臨風、俊逸非凡、女的則大多玉貌花容,到了禍國殃民的程度,而玉人冢之所以叫“玉人冢”。
也正是因為這些屍體,他們歷經千年,仍然如同睡著了一樣,就像一尊尊美到讓人驚心動魄的玉雕,靜靜地躺在棺中,不禁令真正的玉製寶棺都失去了光彩。
這裡足有上百口玉棺,莊明自然是不可能挨個去看,還是先找到“桃屋”再說。
有了這次杉魅的教訓,莊明也不敢亂來了,謹記餘優之前交代過的,快速向更深處的甬道走去。
這個“玉人冢”真的是十分龐大。
莊明又走了將近一個多小時,這才走出山洞,不過眼前的一切卻迷霧所籠罩,憑藉著他那雙特殊的眼睛,能見度也只能看見堪堪一米。
但是莊明卻能聽到前面有類似於鳥叫的聲音。
按照餘優的囑咐,莊明繼續順著鳥叫的聲音往前走,又走了半個多小時,莊明突然間發現他的腳下踩到了水。
終於到凡水湖了。
餘優和莊明提到過這裡,說沿著湖邊走,會有一條竹筏載他去湖心島,莊明按照餘優的交代找了半天,才在東側三百米的地方,找到了那個名叫“貫月查”的竹筏。
上去後,竹筏竟然自己動了起來,向著湖中心駛去。
傳說這貫月查,是堯帝時期,在西海中發現的一棵會發光的浮木所制。
在《拾遺記》中也有提到過。
原文是“堯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於西海,查上有光,夜明晝滅。海人望其光,乍大乍小,若星月之出入矣。查常浮繞四海,十二年一周天,週而復始,名曰貫月查,亦謂掛星查,羽人棲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則如冥矣。虞、夏之季,不復記其出沒。遊海之人,猶傳其神偉也。”
意思是,堯帝在位的第三十個年頭,有人在青海湖看見,一根巨大的浮木漂在水面上,而且這根浮木一到晚上就會自己發出亮光,到了白天,又會免掉。
根據周圍的漁民描述,這種光忽明忽暗,就像月亮一樣有盈有缺。
後來,四海之地都有人看到過這根浮木,且每隔十二年它就會出現一次,週而復始,因此人們把它叫做貫月查,也有叫掛星查的,這裡“查”就是指木筏的意思。
而且這貫月查出現時,往往能看到有頭上插羽毛的人生活在上面,這些奇怪的人被出海捕魚的漁民稱之為“羽人”。
他們居無定所,常年漂在水上,沒人知道他們的目的地是哪,但就是經常能看到他們划著木筏,似乎是想尋找什麼。
然而奇怪的是,突然有一天,貫月查銷聲匿跡了,終其虞、夏兩朝,都沒再出現過,只有在海邊討生活的漁民之間,還依然流傳著有關它的傳說。
莊明此時已經有點“麻木”了,就算前面再出現什麼匪夷所思的東西,估計也不會再感到震驚。
想看看附近是什麼情況也看不清,餘優說過只要安心的待在貫月查上,就不會有危險。
於是莊明也就放鬆了心態,站在貫月查上,感受著周圍略帶溼氣的迷霧,以及撲面而來帶著清甜香氣的微風,讓人覺得無比舒適,疲憊感一掃而空,就連身上的傷口,也開始加速癒合。
也不知道餘家的祖先是怎麼找到這麼一塊風水寶地的,說這是秘境,也絲毫不為過。
心情放鬆之下,莊明也不知道又過了多久,迷霧漸漸開始消失,一個小島,出現在了眼前。
終於到湖心島了。
而湖心島的正中心上,一眼就能看到一顆通體純白的大樹,想來這就是他此行的目標“無根白槎(chá)”了。
說是一棵樹,倒不如說是兩棵樹纏繞在了一起,有點連理樹的意思。
到了岸邊,貫月查停了下來,莊明乾淨利落的跳上島,忍著想要掏出手機拍照的衝動,快速的向島中心跑去。
這個湖心島不大,呈圓環狀,不到十分鐘,莊明就到達了中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