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功成 兩氣相鬥(第1/2頁)
章節報錯
等一切都準備好後,付青雲開始檢查各種裝置,做實驗最重要的就是資料的準確性,而電子裝置就是最能控制這些的。
所以,實驗前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檢查裝置,防止裝置在進行實驗的時候出現故障導致失敗。
這項實驗雖然看起來簡單,就是直接把氣體壓縮成固體而已,但是做起來卻非常的困難,所以需要用到的機器和裝置非常的多。
別的不說,單單是把這些機器和裝置運輸到這裡就花費了付青雲很大的精力。
食物跟裝置的事都準備完畢後,付青雲覺得狀態很好後就進入了這次的實驗中。
實驗開始,付青雲開始全神貫注的操作這些機器,實驗的開始是和結尾是最重要的階段,所以需要保證不出任何的失誤。
只見他在不斷的操作眼前的機器,眼前是一臺由多個透明小玻璃的瓶子狀組成的機器,最中間是一個大十倍的瓶子,這些小瓶子的形狀也合不相同。
這些小瓶子都有一端是連線中間大瓶子的,但它們並沒有相互連通。
它們的作用就是模擬各種關鍵,讓氧氣經受各種環境壓迫,最後達到形成固體的條件。
這也是各個瓶子的形狀不一樣的原因,而要使每個瓶子形成一種環境,就需要人為在外界進行操作才行了。
除此之外,還有五個大瓶子,它們都是用來儲存液態氧氣使用的,只有其中一個是有液態氧氣,其它幾個都是空的。
有氧氣那個自然就是原材料,而空的那四個就是用來盛實驗後的材料,由於實驗並不是都是一次實驗完成,需要分批進行,自然就需要多幾個空瓶子。
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不用擔心失敗後無法繼續實驗下次,分批進行就算有失敗的也不會影響到其它的,而且分批也有利於融合。
因為體積越小就越容易融合,這也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再說了,等到能成功融合後,想融合成更大的就容易多了。
氣體、液體、固體的區別在於分子的密度,所以,想要變成固態,那麼分子之間的間隔就要越密。
其實嘛,以現在的科技,也不是不能壓縮成固體氧氣,但是是在低溫下,而且還是要低到負兩百多度。
這樣就沒有什麼實用性了,因為只要溫度一升,它就會快速變成液體固體,而人類的正常體溫是37度,一吸收還不爆體而亡?
而讓人處在負兩百多度的環境下吸收,以如今的科技還是達不到,所以,付青雲這次的實驗是需要讓氧氣在常溫下都能成為固體。
只有在常溫下成為固體,才能真真的讓生物進行可控制的吸收,也也能真正的解決長時間供應太空飛行的氧氣供應。
除了這套裝置外,在付青雲面前還有一臺控制電腦,用來控制整套裝置。
只看見付青雲在不停的操作電腦控制裝置,裡面的液體氧氣不停的在這些小瓶上亂穿,看起來非常的玄幻,並不時的有爆炸聲傳出。
不用說,爆炸聲都是由於失敗造成的,好在裝置使用的都是高強的特殊材料做成的,並沒有影響到付青雲。
這些小瓶子一些高溫,一些低溫,一些高壓,一些低壓等等各種極限的環境在磨練著那些液體氧氣,可謂讓液體氧氣直接進入各種極限的環境。
就這些液體氧氣不斷的經過各種極限的環境,液體氧氣的體積在不斷的變小,證明液體氧氣的密度不斷的變小,不斷的像固體進化。
就這樣,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付青雲一邊在盯著實驗,一邊在小心翼翼的控制裡面的液體氧氣,眼睛一點也不敢離開實驗。
餓了就拿起旁邊準備好的食物和水充飢,要小便就直接尿到前面準備好的容器中,做實驗的時候可沒有時間去注意這些小時,除非有兩個人。
時間又過去了一天,容器裡面的液態氧氣已經只剩下一半了,因為另外一半已經被融合掉了。
雖然已經融合掉了一半,但是體積並沒有多大變化,只是顏色深了啊少,這說明液體的密度更密了。
到了這個時候,液體的融合速度已經越來越慢了,而付青雲上次也是停留在這個階段。
至於為什麼上次實驗到這裡需要三天,如今兩天就能完成,自然是因為完成過一次有經驗了。
時間又過去了半天,剩下的液體又減少了大半,剩下的液態氧氣只有不到三十份了,不過顏色自己非常的深了,表面上看起來跟固體的石頭差別不大,只不過周邊不時有光線穿過,證明還不是真正的固體。
到了這個時候,實驗也到了最關鍵的時刻了,付青雲也更加的小心翼翼,害怕任何的小失誤出現,精神出現前所未有的專注。
他雖然已經兩天多沒睡過覺了,但是一點也看不出他的睏意,只是兩個大黑眼圈出賣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