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放眼整個華夏曆史,對商人如此痛恨的皇帝,洪武大帝當屬第一人!

有錢了不起啊?

老子讓你花不出去!

有銀子也不准你穿好衣服!

有銀子也不准你住好房子!

有銀子也不准你坐轎子!

就算見了牽著黃牛一路放屁的老農,你也得給我禮讓三分,讓老農先走!

對於這些規定,朱元璋那是貫徹到底!堅決執行!

金陵就有一個有銀子得商人,曾經因為喝多了,穿著貂毛靴子,在路上得瑟,結果被巡城御史看見了!

好傢伙,直接被抄了家就算了!

這幾個商人更是連雙腳都被洪武大帝一聲令下,給砍了!

讓你穿靴子!

讓你得瑟!

老子讓你連路都走不了!

不僅如此,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下令全國府州縣開始編制戶籍黃冊。黃冊制度比戶帖制度更加詳密,詳細登記了每家每戶的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並按照職業將戶口分為民、軍、匠三大籍。

民籍除民戶外,還有儒、醫、陰陽等戶。軍籍除了軍戶以外,還有校尉、力士、弓、鋪兵等。匠籍,也就是登記的手工業戶。另外還有灶籍,登記製鹽戶。

黃冊是明朝的戶籍制度,也是賦役之法,因此又稱賦役黃冊。黃冊的推行採取由下而上的方式。首先由官府制定“清冊供單”,分發給每家每戶,進行如實的填寫,然後交給甲首。

然後,各里將底冊送縣,之後各縣底冊編造本縣黃冊,送到府上。府、布政司再依次層層造冊,最後上報至戶部。

黃冊共造四份,一份上送戶部其他則布政司、府、縣各存一份。此,又叫“賦役黃冊”。朱元璋規定黃冊的內容必須本人或者請代理人如實填寫,不然嚴懲不貸。

明朝的黃冊比歷代的戶籍統計都要嚴密,對人口的控制也是空前的。

為了牢牢控制人口,防止流民出現。朱元璋規定,戶籍不能隨意變更,“其令四民務在各守本業。醫、卜者土著,不得遠遊。”

“若有不務耕種,專事末作者,視為遊民,則逮捕之”。

透過這種政策,朱元璋試圖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世代為農。該政策是有利於農業的恢復和發展的,但是卻不利於工商業的發展。

從黃冊制度可以看出明朝的的等級制度。

朱元璋曾說:“食祿之家與庶民貴賤有等,趨事執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若賢人君子,既貴其身而復役其家,則君子野人無所分別,非勸士待賢之道。”

也就是必須將士人和“野人”加以區別,來鼓勵士人進入仕途。明朝將全國戶口劃分為三個等級。其中宗室、官紳和文人是最高的等級,他們不僅在政治上享有許多特權,在經濟上也可以享有一定的免稅免役待遇。

第二個等級是庶民,他們還是社會中最廣泛的群體,也是被徵派賦稅的基本群體,包括一半的平民和庶族地主。

第三等級賤民、奴婢、佃僕等,他們不被列入黃冊,沒有政治權力,但是和主人家有嚴格的隸屬關係。

簡而言之,那就是你爹是幹啥得,你就接著幹啥!

因此你爹是賤籍商人,你也得繼續當賤籍商人!

科舉跟你沒有關係!

整個洪武年間,商人得地位可謂是最低賤得,因此那些商人對蒙元那是做夢都懷念啊!

老百姓活得好不好跟俺們沒關係,反正俺們自己活得很滋潤啊!

“好,第二個問題,跟蒙元相比,大明稅收怎麼樣?”

方世玉緊接著問到。

朝廷得經濟收入,商稅可謂是佔了大頭!

北宋被女真打成南宋之後,地盤也是急劇縮減,只剩下了湖廣以及巴蜀加上江南少數地盤!

整個西南,也基本都大理段氏佔據!

都被打成這樣了,按理說南宋氣數已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