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橫推非洲(第3/8頁)
章節報錯
“一五計劃已經過去,二五計劃,諸卿同心協力,務必爭取成果出來,讓天下的萬萬黎庶,知道朝廷是為了更好的發展,以民為本,而不是為了某些人的政績,升官!”
方世玉剛要散朝離開,突然間,鄭賜開口道:“殿下且慢!”
“嗯?怎麼了?”方世玉狐疑的看著鄭賜道。
鄭賜吞了吞口水道:“在泰安西郊,已經尋到了一處,極其適合作為陵寢之地,三面環山,一面靠河,山清水秀之寶地,殿下如今已執政五年了,所以......”
鄭賜躬身道。
皇帝的陵寢,那肯定是要早早修的,越早越好,不然的話,到時候手忙腳亂的,忙不過來。雖然方世玉不是皇帝,但早已勝似皇帝了。
方世玉搖了搖頭道:“我朝帝王,陵寢均選鐘山,我亡後,亦葬鐘山,永世陪伴太祖於地下。陵寢的話,在孝陵附近選址吧!”
對於給活人修陵寢,如果是穿越之前,方世玉或許還會感覺晦氣,但現在已經完全拋棄了這種想法。
朱元璋的陵寢,從洪武十四年開始動工,最多時,用工人數達十二萬民夫,次年馬皇后葬入其中。
直至太始四年,朱元璋葬入孝陵時,除了封閉陵寢入口外,整個陵寢依然沒有修完,而現在用工的民夫,一直保持在七萬左右。
按照進度,至少要修到太始十四年,乃至十五年。
可見,朱元璋的陵寢從選址,到圖紙,宏達的規模,絲毫不比任何歷代君主要差,不過好在大明如今國力空前,孝陵的修建支出,並不是不能支撐。
朱元璋的陵寢要修近三十年,方世玉的陵寢,怎麼還不得修十餘年的工夫,早點修,早得利!
畢竟可以提供數萬的就業崗位。
“鐘山......”陳迪遲疑道:“殿下,從泰安到鐘山,會不會太遠了些?”
方世玉面色平緩,直言道:“屍體臭了,也要埋鐘山去,修吧,在鐘山修,離太祖皇帝的陵寢近一點就好!”
方世玉搖了搖頭,他是認準了,大明皇帝的陵寢,一定要修在鐘山,都城遷了,卻把老朱頭一個人留在鐘山,這也太可憐了。
回想一下,朱棣把陵寢修在北京,沒有修在鐘山,根本原因,應該就是鐘山葬著朱元璋和朱標兩個,他不敢過去睡覺。
而方世玉對這些,自然沒有半點擔憂,更何況,若是他把陵寢修在了北京,那後世之君就不會在把陵寢修在鐘山南京了。
如今本就是朱標太子系當家,怎麼能讓自己的老祖宗孤苦伶仃的在鐘山待著。
陳迪嘆息道:“微臣遵旨!”
皇帝想葬在那,還真不是臣子能決定的,更何況,大明朝的皇室陵寢,朱元璋就定在了鐘山。
“散朝吧。”沉哼一聲,方世玉丟下一句話,轉身離開了奉天殿,一路向著景陽宮走去。
廣州衛,廣州港
大明開海之後,第一批開設的海港,所有從海外來的船隻,都要先經過廣州港市舶司進行繳納稅款,獲得廣州衙門的繳稅證明後,才可繼續北上,若是大明境內商賈,可以直接卸貨,或是前往長江等其他沿海地區卸貨。
但唯獨今天來的人,比較奇怪,非常奇怪。
廣州港的碼頭,自從太始二年,定點開放了廣州港,泉州港,直沽口後,整個廣州港,日益繁盛。
海外藩王為了獲得利潤,建造船隻,戰艦,除了圍剿海上的盜寇外,最大的原因還是要和中央朝廷進行貿易。
忙碌的碼頭上,一名工人喊道:“哇,好多船啊,大半年都沒見過這麼多船了!”
“是啊,這要多少貨物啊,一會說不定有活幹了!”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些廣州衛的民夫們,在廣州港承接著裝卸工作,來往船隻的貨物裝船,卸船,都要招募民工。
這也極大的刺激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每年朝廷從廣州裝卸貨物,直接給當地百姓提供了十數萬就業崗位。
這裡臨近大海,又是朝廷重點發展的港口城市,自然而然有著得天獨厚的政策優惠,扶持。
當地的百姓,對於海船艦隊,早已經是見怪不怪了。
畢竟這些年來,朝廷的海軍水師艦隊,已經龐大到遮天蔽日,能覆蓋整個海面的地步。
望著駛向廣州港的船隻艦隊,一名工人說道:“你說這麼大的船隊,他要裝多少貨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