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老朱頭,你竟然偷襲本公子!(第3/4頁)
章節報錯
方世玉放下手裡的紙筆,一臉幽怨的看著朱元璋。
“老朱頭,我知道你要說啥!不就是福建倭寇又來襲了嘛!幾千倭寇,燒殺搶掠,擄走了數千女子青年勞力,擄完就溜了,我剛才在奏摺上已經看到了。”
對於這個現狀,方世玉除了憤慨,還是憤慨!
這些倭寇並非都是東瀛那些破產的武士組成,實際上洪武年間的倭寇,絕大多數反而都是陳友諒以及張士誠的舊部。
而東瀛武士組成的倭寇,現在並不多,再過一百來年,才會氾濫成災。
“不過是些手下敗將,無需理會,你幫我批示一下,就讓福建沿海官民,移居內陸,距海岸三百餘里即可。”
朱元璋聞言,卻是擺了擺手,對於陳友諒跟張士誠舊部,流亡海上,成為倭寇,顯然早已麻木了,壓根就不想多費心思去清剿。
方世玉聞言卻是愣住了,還可以這麼敷衍?
“老朱頭,你這麼做就不對了,如今北元大敗元氣大傷,短時間內對大明已無威脅。此時正是肅清寰宇,海內生平的最佳時機。照你這麼做,基本等同於放棄了沿海地盤啊!”
朱元璋不清楚,可是方世玉卻知道,倭寇的危害,遠比韃子大的多。
此時的大明天下,洋人已不在少數,大多聚集在廣州以及濠江(澳門)一帶。
而濠江的那些洋人,這輩子怕是都不可能拿到路引,想進入華夏內地,基本是不大可能的。
朱元璋聞言,卻是直接搖了搖頭。
“想要出海剿匪,那就得訓練水師,就得造堅船利炮,何況還不能保證取得勝利。一旦僵持不下,大明定國才區區一二十年,極有可能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禁海才是最好得選擇,一勞永逸!”
朱元璋十分堅定的回到。
畢竟出身就是老農民,如今即便做了皇帝,還是一副小農經濟為主的思維模式,這種模式放在農民身上,自無不妥,可是放在洪武大帝朱元璋身上,卻足以影響華夏上上下下不計其數的黎民百姓。
雖然如此,卻也不能因此判定老朱這種思維模式的對錯。
畢竟華夏數千年來,都是自給自足,從來都不需要外力的協助,對於海外,自然是抱著可有可無的態度。
番邦蠻夷們有的,華夏也可以有,即便華夏沒有,也完全看不上那些破銅爛鐵。
但反之,咱華夏有的東西,番邦蠻夷們卻是求之不得了。
因此,這數千年來,無論是絲綢之路,還是海上貿易,華夏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矗立在世界之巔!
那些番邦蠻夷,都是求著要跟華夏做交易,話語權跟制定權,一直都是掌握在華夏手中,皇帝開心了,賞你一點,不開心了,你哪來的就滾回哪去吧!
因此,這種觀念的根深蒂固,將會導致大明不會主動發動侵略戰爭,只要不招惹大明,大明就不會背井離鄉,去搶番邦蠻夷的垃圾。
“老朱頭,你有沒有想過,海外有些東西還是不錯的,若是大明執行禁海,日後敵人從海上來犯,大明如何是好?”
一念及此,方世玉準備循循誘導,好好讓朱元璋改變一下小農思想。
“海外能有什麼好東西?臭魚爛蝦?就按朕說的辦!”
朱元璋斬釘截鐵的回到,再次回覆了那個獨斷皇帝的形象。
實際上大明並不是沒有水師,更不是沒有戰艦,畢竟戰爭,才是促使軍工業發展最大的動力。
當初經歷了跟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後,陳友諒的戰艦給朱元璋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雖然學著赤壁之戰火燒連營,一把火都燒了個精光,但是對於造船這件事,朱元璋可謂是極盡所能,甚至連永樂大帝朱棣都深受影響。
洪武四年,大明軍隊第二次北伐的時候,收服了遼西走廊一帶,大軍行走的便是海路,行至獅子口,因為一路暢通無阻一帆風順,於是獅子口就此更名為旅順口。
“臭魚爛蝦?老朱頭,我可明擺著告訴你,海上可是有寶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