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膚淺了不是?”

“人得精力都是有限得,隨著年歲得增加,這精力只會持續下降,以三十歲為一個分水嶺,三十之前精力無限,三十之後哪還有那麼多精力?”

“年歲越高,這人得身體素質就越低,工作效率自然也會直線降低。”

“當今陛下如今是什麼年歲了?那早就過了知天命的年紀,所以這身體素質跟精力豈能跟年輕得時候相提並論?”

“朝廷的朝政堆積如山,數不勝數,他一大把年紀了,拿啥去處理?拿頭處理啊?”

“你沒看見秦始皇跟諸葛亮是怎麼死的嗎?當今陛下豈能不知道這個道理?”

“但當今必須卻依舊可以把朝政處理的井井有條,只能說明,當今陛下掌握了一套科學合理的時間管理大法!”

方世玉鄙夷的看了一眼老劉,再次緩緩說到。

方世玉說的倒不是毫無根據,歷史上的洪武大帝,那完全就是個工作狂啊!

《明太祖實錄》中關於朱元璋的工作量,就有極為詳細的記載。

在中國歷史上,勤政皇帝的排行榜中,朱元璋絕對可以排名前列,甚至可以用“勞模”這個詞語來形容。據統計,僅僅是洪武十七年,9月14日到21日,普普通通的七天時間,朱元璋本人需要處理的奏摺就達到1160多件。以每件奏章一百字最低的保守估計,這些奏章也有11.6萬字。

也就是說,朱元璋每天最少得批閱十幾萬字的奏摺。而且,這些奏摺中總共又記載了3391件事情。朱元璋每天需要處理的事情至少是超過一千件。如果遇到緊急情況,朱元璋需要完成的工作量,會遠遠超過這個數字。很難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工作量。

所以,朱元璋每天三點多就得起來,洗漱、吃飯,計劃好一天要做的事情後,四、五點鐘就開始幹活。

除了中間吃飯,朱元璋基本要工作到下午,晚上還得加班。這樣算下來,每天肯定不止工作八小時。

這樣的工作強度,確實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來的。朱元璋自己也說過:“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午猶擁被。”

翻譯過來那就是大家都還在睡覺,我已經起床幹活了。大家都在睡覺,我還在幹活。這種生活,還不如像個地主老財那樣,天天賴床睡到太陽曬屁股。

當時有一個叫錢宰的官員,覺得天天干活累得不行,不免寫詩吐槽。“四鼓咚咚起著衣,五更朝罷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

後來永樂大帝朱棣登基以後,按照朱元璋的工作強度幹了沒幾天,就覺得受不了,找了一個內閣班子,幫著自己一起幹活。

朱棣的身體素質那簡直就是牲口級別的,朱棣登基的時候也才四十出頭,洪武大帝那可是一口氣自己抗到了七十歲啊!

所以你要是說這洪武大帝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科學時間管理法,方世玉是不相信的。

方世玉話音落地,眾人頓時幡然醒悟,不約而同的紛紛看向了朱元璋!

沒有方世玉的解釋前,眾人只是覺得陛下那是異於常人,真命天子。

如今被方世玉這麼一解釋,眾人紛紛覺得有道理,洪武大帝肯定是掌握了啥科學的時間管理法。

不然怎麼會這麼大的工作量,還能處理的這麼井井有條?

朱元璋見眾人紛紛看向他,頓時也不由得老臉一紅。

方小子狗嘴裡也能吐出象牙來啊!

朕雖然不至於拿頭去處理如山的朝政。

但朕那是拿命去處理如山的朝政啊!

“你倒是說說看,當今陛下怎麼個時間管理的?”

朱元璋趕緊把話題拉了回來。

雖然你說朕會什麼時間管理法,但是朕壓根就不知道所謂的時間管理法啊!

朕倒要看看,你怎麼個編法!

“簡單,看看我畫的這副圖!”

“任何事情,都可以按照四個方向來下一個簡單的定論,那就是輕重緩急。”

“具體來說,就是重要且緊急,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以及不緊急也不重要四種。”

“一旦將所有的事情,都按照這四種來進行分門別來後,就很好處理了,一目瞭然,那些事情是當務之急,應該優先處理的,那些事情是可以緩一緩再處理的,很容易就可以分辨出來。”

方世玉指著河灘上的圖畫緩緩解釋起來。

“言之有理,咱要是遇到了需要處理的事情很多,當然會優先處理重要又緊急的事情了。”

“至於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完全可以留在最後再處理。”

“但餘下兩種重要卻不緊急,或者緊急卻不重要的事情,那就有點難以取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