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祝頭,你倒是說說看,咱大明除了商稅,還有啥稅?”

方世玉沒有直接回答朱元璋的問題,反而率先發問起來。

“咱大明實際上分為稅跟役,這是兩部分,稅分為本色以及折色,役也分為均役跟雜役。”

“除掉被當今陛下廢掉的丁稅以外,再除掉剛才說過的商稅,餘下的稅收也還有十四種。”

“當然了,這是朝廷頒佈的正稅,擺在明面上的。”

“至於地方州府的雜稅、攤派以及其餘的徭役,那就不得而知了。”

朱元璋還沒說話,李善長就搶答了。

這裡面的稅之所以分成本色跟折色,實際上還是因為古人的思維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收稅也分為實物以及銀子兩種。

本色稅就是根據當地不同的情況收取不同的實物特產一類的稅收。

折色稅則為收取銀子的稅收。

均徭是明代三大徭役之一。因按戶等人丁編排,均輸徭役,故稱“均徭”。明初,徭役包括裡甲正役和雜役。雜役是供地方官府役使的差役,由裡按戶等派遣。

比如維持當地的治安、修建河堤等這些差事就屬於正役。

而雜役則並不固定,會根據朝廷的需要,做出靈活的調整。

比如修橋修路,應對天災人禍等。

這些政策的指定依然是李善長本人,雖然李善長如今已經基本不參與朝政,大多賦閒在家,但對朝政的關心依然是跟以前一樣。

因此對於大明的一些政策,李善長甚至比朱元璋更加熟悉。

“不錯不錯,說的很對!”

“既然你們都很清楚大明的稅收種類繁多,但你們清楚這麼做帶來的惡果嗎?”

方世玉依舊是一臉笑意的看著這群古人,緩緩問到。

“惡果?這能有啥惡果?所有朝代不都是這麼做的嗎?”

李善長眉頭一皺,頓時覺得事情並不簡單。

當初按照朱元璋的意思,制定這些政策時候,他可是翻閱了不少朝代的稅收政策,最終才取長補短制定出來的。

大明的這些政策,幾乎就是來自前朝的樣板。

照葫蘆畫瓢,把名字改了一下罷了。

有些連名字都懶得改,直接就照搬了。

“看你們的樣子也不清楚,那本公子就跟你們說道說道。”

方世玉再次淡淡一笑。

“這些稅收如此複雜繁多,所帶來的惡果,那就是會不斷加重老百姓的負擔,朝廷官員則多了很多魚肉百姓的機會。”

“你說啥?”

“咱大明的這些政策會讓老百姓負擔變重?會讓朝廷官員貪贓枉法?魚肉百姓?”

方世玉話音落地,朱元璋頓時就臉色一變!

雖然這些都是出自李善長之手,但最後拍板的還是朱元璋,那麼多朝代都這麼做,也沒見出啥問題啊?

咋到了咱大明,就不行了?

這個小王八蛋是不是故意跟朕過不去?啥帽子都要扣在朕的腦袋上?

“方公子,不至於吧?漢朝唐朝等哪個朝代不是這麼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