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並非積小善,更非吃齋唸佛。

那你覺得什麼樣才叫有功德,玄胎小童面帶微笑。

蘇洵仿若自己與自己論道一樣。

積累福禍,但卻沾染因果,不夠究竟,也不夠徹底,又豈是功德。

在我看來,舒展,自然,毫無掛礙,彰顯本性,就叫作功德。

如此,豈不是任性而為。

非也,人的每一個念頭,每一個思緒,從未間斷,人若能夠不偏離自性,率性而為,平和正直,是為德行。

福報是福報,德行是德行。

蘇洵的心頭忽然有種明悟,積累功德並不是少殺一人,也不是多加施捨。

而是一種率性而為,目的簡單,這種做法完全是發自內心,不受到利益驅使。

蘇洵不是一個受到利益驅使便會改變自我的人,相反他是一個以自我意識為主導的人。

就如同他當初輔佐陛下一樣,兩人是因為理念相符才走到一起。

但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寧致遠的個人魅力使他不計後果的幫助他。

而是因為蘇洵目睹了罪惡之都現狀。

他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一切。

可到頭來,他卻發現,他的力量實在是太過渺小。

所以,寧致遠需要他,他也需要寧致遠,實現他心中理想。

最終,他成功了,他解放了奴隸,解放那一切的不平等。

同樣的,他也是失敗的,因為罪惡之都淪陷了。

那現在的我,又在幹什麼。

蘇洵的眼中帶著一絲迷茫,但這些只是在腦海中一閃而過。

他是個聰明人,他明白理想和抱負。

從他拒絕了東極元策那一刻,他便明白,他並不是一個趨利避勢的人,而是一個有著執著理念的人。

蘇洵所做的一切,非是為了小功小德。

即使一條路走下去極為困難,但也會走下去。

這一刻,蘇洵似是下定了某種決心,當然沒有人知道他下了什麼樣的決心。

他的雙目中帶著一絲堅定之色,頭也不回的邁出一步,走向那漫天的黃沙。

他呼呼的喘了幾口氣,祭起功德輪盤所消耗的真氣極大。

終於在半日後,蘇洵走出了沙漠。

青丘鬼城的經歷,他實在不想再經歷一次。

畢竟以他如今的實力,想要自保都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走出沙漠,蘇洵的目光朝著前方望去。

是……

看著面前的一座雪山,蘇洵臉上充滿著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