剎那間,動人的聲音傳入蘇洵的耳中,蘇洵的神情微微一變。

這聲音中當真是有玉簫吹徹北樓寒,野月崢嶸動萬山的景象。

簫聲時而緩和,時而幽鳴,時而鏗鏘有力,時而透露出幾分蒼涼。

蘇洵細細的體悟其中的滋味,一個牧童,放著牛,吹著玉簫。

曲中之音,卻與這現實意境相差太多,蘇洵對於這樣的曲子,卻有幾分不理解。

他的腦海中不斷的推演著種種的可能性。

就在他推演的同時,那簫聲宛轉悠揚。

剎那,又如少女般如泣如訴,又有若虛若幻的朦朧感,餘音繞樑,在蘇洵的耳邊不停的吹奏著。

這是何意?

此時蘇洵晃了晃腦袋,將心神歸於平靜,再次感受牧童騎牛的意境圖案。

此刻原本的幽鳴、悽清、如泣如訴的感覺已然消失不見。

在蘇洵的腦海中,那是形如流水的音符,這音符宛轉悠揚,清新悅耳,讓人不覺精神一振。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蘇洵聽完之後,感慨一聲。

當他睜開眼睛的時候,恍若隔世。

那石壁上依舊是牧童手持玉簫,騎著黃牛的圖案。

蘇洵心領神會,感慨道:“一切前進的道路上,有艱辛有困難,甚至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但只要砥礪前行,堅守本心,便不會被外界的一切所擾。”

一切的干擾,只是庸人自擾而已,就像這簫聲中的魔音,讓人心神混亂。

他點了點頭,當即看向那圖案,赫然間那圖案浮現出幾個字。

音——付城!

多謝付前輩賜教,蘇洵朝著圖案恭敬道。

他的腳步,也向著懸崖峭壁更遠的地方踏去。

蘇洵感覺身邊的壓力,減少很多。

或者說,壓力並沒有減少多少,但蘇洵的感悟加深,這一切的阻力自然化為無窮的動力,推動著他前行。

行不至數十步,濃郁的力量再次向著蘇洵襲來。

蘇洵當即點了點頭,道:“這裡的壓力比之前更為強烈。”

他的身體,在這股壓力之力,竟然有些顫抖。

好強!!!

蘇洵心中默唸一聲,不由駭然。

他的目光朝著那懸崖峭壁上望去,臉上露出一絲堅決之色。

盤膝在地面上,蘇洵一幅幅的看著峭壁上的圖案。

他如同一個學者,對知識孜孜不倦。

他的腦海中飛速的推演著,每一步的可能性,他都不放過。

對於這樣難得學習機會,他只能以一個謙遜之心去學。

他的腦海中飛速的推演著,推演著每一種事物的可能與否定,直到找出真正對的理解方式,作為引導。

儘管他的額頭處已經冒出冷汗,甚至隨著推演時間的持續,周圍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他的身體不斷的顫抖。

但即便如此,他也沒有任何的退縮,這便是蘇洵。

蘇洵仿若著了魔一樣的看著石壁上的各種神通。

這些神通所形成的道理,他從未想過,甚至有的完全超出他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