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缺的並非知識底蘊,而是這種不一樣的感悟。

隨著時間的推移,蘇洵的雙手和大腦達到共鳴。

他的雙手結印越來越快,大腦反應的速度極快,原本他只能理解兩三道神通。

但此時,他卻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畢竟,他以仙人的高度,去解析這些神通,還是很簡單。

這是維度決定了結果。

他的手法時而繁瑣到極致,時而簡單,窮其變化,奧妙無窮。

妙,當真是妙不可言。

越是看這石碑上的字,蘇洵愈是能夠感受到碑文的博大精深。

他的雙手已經與他的心神和石碑上的四個大字,融為一體,將每一步的變化,推演到極致。

突然原本並不流暢的手勢,此刻變得簡單。

從繁到簡,只有那麼一瞬間。

但這種變化,渾然天成,妙不可言。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蘇洵的眼睛緩緩睜開,眼中帶著一絲精光。

他的目光有些複雜的看了一眼這永鎮於此的石碑,嘆了口氣,道:“大道至虛至靜,人心應當清虛寧靜。”

想必這位前輩將這座石碑置於此地的時候,便已經想明白日後的一切。

常無慾以觀其妙,唯神是守。

常感恩之心以待天地,唯賢成德。

人若無賢無德,何以立世。

這位仙人用這塊永鎮於此的石碑,並非是為了打壓他人,而是想要讓所有人明白——唯德是賢的做人道理!

道德,道與德也是密不可分。

蘇洵想到此處,頓覺豁然開朗。

對於中天內的一切,他似乎抓到了一絲頭緒。

他的心頭一種明悟,我來到此地,要想成為真正的賢才,則必須立德立行。

他將石碑上所感悟的四字打入腦海中。

腦海中,大量的精神力匯聚在一起,最終形成玄胎金童。

這些字化為虛無,重新組合,融入玄胎金童的眉心。

原來這四字,便是功德。

佈施德於民,教化眾人,謂之功德。

當我的功業與德行圓滿之時,也就功德無量。

到了那時,自然也就成為賢才。

不求果報,不計得失。

就叫他功德輪盤。

功德輪祭起之後,使得蘇洵整個的人氣勢變得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