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等價交換的法則,你要得到什麼東西,自然就要付出同等價值的另一樣東西。以此,達到平衡。

在外面的世界回來之後,我總共度過了差不多五個半月的失業時光。到底為的是什麼,剛回來的那第一個月,我對自己的未來毫無規劃的頭緒。

追求夢想,我該怎麼去追?如果把實現夢想的過程比作建一幢大廈,那麼我該怎麼去建?那時的我,心中只知道要建夢想的大廈這個計劃,但我只有想象的結果,卻沒有實踐的行動。因為,不知道怎麼實踐……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在回來的第二個月已經不得不尋找工作了。除了自己空想的迷茫在煎熬著自己,家人給我的無形壓力也在對我產生影響,我需要工作,需要掙錢。儘管,當時內心的掙錢慾望並不強烈……

所以我找到了回來後的第一份工作,也就是我人生的第五份工作。

然而,心中沒有清晰夢想的力量支撐,再加上工作的強度非常大。身心疲憊的我只堅持了三天就放棄了那份工作,連七天都堅持不下去。

按道理,我是不會那麼輕易放棄的,除非有我想要的,在指引我走過去。

或許,上天就是這樣偷偷地指引我,總讓我覺得好像在沒有路的時候,悄悄地為我安排好另一條我想都沒想過但卻又令我好期待的路。

就像我當年第二份工作自離之後,自己學會了租房子住,所以有了當時的“小天地”。雖然當時我也失業了三個月,但我卻意外地進入了喜德盛工作。

在喜德盛工作的那大半年,我覺得那就是上天對我的賞賜,因為那裡給我感覺是打從我出來社會工作之後所感受到的最踏實工作體驗,儘管我的職位只是一個小小的普工。

所以,當我在第五份工作撐到第三天凌晨的時候,感覺自己的身體真的快撐不住了,不舒服的節奏要逞強地配合著難以承受的工作強度。

在我產生了快要放棄的念頭時,我的內心都處於糾結不斷的狀態,但,我的腦海裡卻突然在糾結中知道了自己想要做什麼。就是那一瞬自己突然有了方向的時刻,我果斷地放棄了第五份工作。

也許不是我不知道我該做什麼,只是我一直都不敢去做。而第五份工作對我身體和心靈上的摧殘,卻起到了對我的刺激作用。我豁出去地繼續沉在失業的時光裡,開始做自己一直都沒敢去做的事。

如果把實現夢想繼續比作建一幢大廈,那麼當時的我算是找到了建大廈的位置,也就是選址完成了。

我把自己從2014年就開始寫的東東全部整理一遍,修改,生成總結版的《我喜歡的女孩子們》,包含了我每個人生階段的心路歷程,從以小學時代、初中時代、高中時代、大學時代為主的青春時代跨入以實習時代、工作時代為輔的後青春時代。換言之,整理好了自己的成長史。

而這部成長史,就從起點開始跑,到底可以跑多遠,我不知道,也不能預見。因為,這對於過去的我而言,這簡直就是一種革命性的突破。所以,能見到它在跑,我就感覺很開心了!

失業的時光就這樣繼續地流逝,當這部成長史已經追上了我的生活步伐,感覺,我得開始跑了。要不然,它就沒有“營養”跑下去了……

然而,就在這關鍵的時期,我腦海裡突然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打地基。

《我喜歡的女孩子們》對於建立夢想大廈而言,只能起到確定選址範圍的作用。如果要打地基,那就需要新的力量作為材料。而我當時腦海裡的那個新靈感,則可以充當這打地基的材料。不過,質量卻不敢有保證。

所以,我又陷入了徘徊不定的時間段裡。

失業的時光不斷地流逝,我個人的資金也幾乎山窮水盡,我不斷地問自己:“如此徘徊不定卻又不行動,這真的對得起過去努力掙錢的自己嗎?對得起替自己擔心的家人嗎?”

在徘徊中,我買了好多書看,試圖可以尋找到一種力量可以給自己勇氣去繼續突破。

然而,最大的突破也只是有了一個小小的開始,卻沒了然後。

失業的壓力逐漸壓得我喘不過氣來,我到底要怎樣才有動力去完成它,才能真正地去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