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最激烈的時候,畫面一暗,切換到了一處荒涼平原上,只聽悠揚的朗誦傳來,背景裡的人在唱出了秦軍出戰的高昂士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這收尾的朗誦使用了上古漢語的讀法,整體節奏偏向於歌詠,不需要知道字面意思,卻也能夠將整篇出征的劇情都給昇華了。

老外們雖然聽不懂“歌詞”,但他們能夠與渲染的這義無反顧的一股產生共鳴——這就是藝術跨越語言障礙的奇妙。

其實老中也沒幾個聽得懂的,但下方的臺詞恰好給了他們更深入理解的機會,恍然覺得這尾聲的詠唱,點睛之筆了!

而節目也在這種悠揚節奏中,悄然的邁入了尾聲。

製作人員名單已經在滾動。

但幾乎所有人都沒有動身的意思,都在期待著還有沒有彩蛋畫面。

一些影評人都已經在動腦筋了,待會怎麼撰寫評論?

有媒體影評人給了8.5分的好評:“從畫面、從音樂角度上,它都是非常出彩的影片,雖然劇情上受制於時長並沒有詳細展開,但別忘了它是個為魔術表演而誕生的影片!這是最不可思議的地方!”

有李樂康的粉絲洋溢驚喜的評論:“令人震撼的影片!魔術的部分巧妙融合到了劇情中來,難以想象這裡面竟沒有特效的成分,大魔術師如今的製作水準,都已經能媲美頂尖大片了,另外我想知道,它是否還有下集?”

顯然有許多觀眾都代入劇情了,他們甚至淡忘了這只是個“一不小心加料多了的魔術影片”!

他們被畫面中那股史詩感所震撼到,劇情雖然簡單,卻也讓人想要期待這支被賦予了神話色彩的軍團,是如何戰鬥的。

還有人觀後打呼“李樂康給我們看了半小時的魔術影片,驚人的是,我所有的同伴都覺得它甚至比許多商業大片都要好看!”

這觀點獲得了相當多人的認同。

李樂康作為一個魔術師,拍出來的魔術大片場面,卻能夠吊打許多當今的商業鉅作,這跨界發威的功夫實在是強!

他們覺得魔術不魔術的,已經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被激起興趣來了,他們就像看故事的下半部分!

這一點不管國外還是國內,反響都一樣的強烈。

相對比老外對華夏曆史的一頭霧水,只能看畫面看場面來說,華夏觀眾對於這劇情那真的是心裡頭翻江倒海,激動難平!

畫面的每一秒都是值得品味的——這哪怕是從專業學者角度,都能夠對這裡面的秦兵服裝、武器,或者建築風格,習俗文化上進行解析。

李樂康這作品擁有極高的還原度,甚至一些拓展暢想的地方,也讓人相當驚豔,想不到他能夠做出這樣的解讀!

就算不太懂內行的,但外行觀眾看劇情就夠了呀!

始皇帝是國人無人不曉的存在,兵馬俑的威武浩蕩,也在畫面中得到了詮釋,讓年輕的觀眾感覺到了一種天下捨我其誰的豪邁!

通俗說就是酷,比起什麼清宮辮子戲,軟弱封建的時代,華夏男兒不應該像畫面中那樣,鏗鏘有力,慷慨大義嗎?

經過官媒的有意傳播,加上李樂康龐大粉絲基礎的吹捧和推動,這部魔術微電影迅速出圈了。

人們對它的討論已經不限於魔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