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則那邊,謝然及其麾下御林軍四千餘人全軍覆沒,王府死士一千餘人盡數戰死,外邦僱傭軍近三千人也悉數被殲,兩千城衛軍一個不留,連帶著,王仁則、王安以及歸附他們的朝中官員全部伏誅,只有李瀾被活擒,丞相司直賈楠思卻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打掃完戰場,安撫好城中百姓,吳乾令虎騎營全面接收城防及王宮防衛事宜,三日後,隨著虎賁營和神射營的到來,豐都埤城的防衛變得比以前更為堅固,只是從王城到王宮,如今已經全都掌握在了吳乾手中。

對此,有些人雖然心中頗有微詞,卻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強權便是政治,如今的吳乾,誰又敢得罪呢?

經過幾日的整頓,這天一早,久違了的朝會終於再次召開。

不同之處在於,太后上官鈺並未參加此次朝會,自此之後太后都是深居慈寧宮,不再過問朝政,只是李泓尚未加冕,一切重要公文律令仍需太后加蓋印璽罷了。

望著空蕩蕩的大殿,李泓的眉頭不由皺了一皺,只聽他對著殿上不多的官員道:「俗話說‘患難見真情“,卿等能夠潔身自好沒有被王仁則所蠱惑,便都是忠君愛國的功臣,但要說到第一功臣,卻非吳乾莫屬。」

吳乾聞言出班謙讓道:「吳乾所為,都是作為一個臣子該做的罷了,若要說第一功臣,我認為當屬上官將軍。」

「吳愛卿居功而不自持,我很開心,當然,此次王宮保衛戰中立過功勞的人,我都要嘉獎!」

李泓龍顏大悅,衝著一旁的郭公公道:「郭公公,宣旨!」

郭公公隨即展開早已準備好的聖旨,操著尖利的嗓音朗聲宣道:「即日起,賜上官瑾靖國公爵,晉升為大將軍,統領豐國三軍;消除吳乾叛國投敵之汙名,賜吳乾國姓李,加關內侯爵,封光祿卿,兼任太傅,可隨朝議政。封苟聰為光祿丞、封梁仁為車郎將、秦羽為騎郎將,胡車為戶郎將,幾人輔佐光祿卿,負責王城守衛及王宮護衛。其他有功之人論功行賞,王宮保衛戰中殉職的將士,全部厚葬,妥善對待其家屬。欽此!」

「王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朝堂上眾人山呼萬歲,對於吳乾和其麾下風雷軍獲封之事,有人賀喜,有人眼紅,但人家的功績擺在那裡,誰又敢多說什麼?

好在豐王的旨意還算公正,也考慮到了方方面面,眾人還是比較能接受的。

這時,御史大夫凌盛出班奏道:「啟稟王上,王仁則舉兵謀逆,響應者十,雖然這些亂臣賊子均已伏誅,但按照本朝法律,謀逆乃是誅九族的大罪,臣請奏對這些亂臣賊子的九族追罪!」

所謂九族,包括父族這邊的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這邊的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孃舅)和妻族這邊的岳父、岳母。

被誅九族,基本上算是將與犯罪之人有關的一切親屬一併誅殺,不可謂不徹底,但也盡顯統治階級的殘暴手段。

對於吳乾這個來自現代社會的人來說,如此殘忍的懲治手段,未免過於不人道,要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知曉自己的家人要犯謀逆之罪,如此懲罰很多人將死得不明不白。

只見吳乾出班奏道:「御史大人所言極是,但臣下以為,當務之急並非懲治那些犯臣之九族,而是應儘快出榜安撫民心軍心,同時加強邊界防禦,以免有人趁機作亂。」

吳乾的提議很合時宜,自然得到李泓和一眾大臣的贊同,於是李泓讚道:「太傅所言在理,此事便交由戶部和兵部去辦吧。」

兩名官員連忙出班跪伏在地領旨。

凌盛雖然剛直不阿,卻也難免有些耿直,他見吳乾三言兩語便岔開了追究那些犯臣九族的提議,便又上前參道:「此次宮變的罪魁禍首李瀾尚關押在天牢,臣請奏將李瀾施以極刑,以正法典。」

吳乾心道,凌盛這老頭子今天不殺人是心裡難受還是怎麼滴?

見李泓神色複雜,吳乾再次出班奏道:「李瀾不過是王仁則的傀儡罷了,其實他也是受害者,而且李瀾乃是王上兄長,臣提議,將李瀾貶為庶人,賜予田產房屋,讓他安度晚年便是。」

這個提議深合李泓心意,只見他一拍龍案,喜道:「就按太傅的意思辦!」

凌盛兩奏不準,心中難免有些失落,又見吳乾年紀輕輕已經身居侯爵,還領著光祿卿的職務,王上更是對他言聽計從,照此下去,吳乾會不會成為第二個王仁則……

為您提供大神願馳千里足的《亂世小鏢師》最快更新,為了您下次還能檢視到本書的最快更新,請務必儲存好書籤!

第二百七十七章 窮途末路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