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異不愧是劉秀最得力的部將之一。

“我們綠林九村有人口8000,還有流民從上游的河谷陸續逃難下來。在河谷上游,應該還有其他勢力。”

“我的能力可以將流民之中的青壯轉職成綠林好漢,在很短的時間內快速爆兵。”

“8000人口,壓榨到極限,可得綠林兵3000。”

王鳳身為綠林軍首領,獲得的天賦是“起義”,擁有快速爆兵的能力,因此打下了不小的地盤,足足九座村莊。

馮異皺眉:“兵貴精而不在多,兵甲跟不上,綠林好漢與鄉勇也沒有區別。”

“兵器和盔甲確實不夠了。”

王鳳頭疼地揉了揉太陽穴。

張華在吞併了金兀朮四座村莊之後,沒有立即與綠林軍決裂,而是低調種田,將活捉的俘虜派去採礦,鍛造兵器,因此夏村的兵器、盔甲、弓箭數量超過了綠林村。

不僅如此,張華佔領金兀朮最重要的村莊,獲得金兀朮儲備的兵甲,實力更強。

哪怕王鳳有快速爆兵的能力,如果兵器和盔甲的數量跟不上,那麼也無濟於事。

這是農民起義軍的弱點,所以一千個全副盔甲的官兵鎮壓幾萬農民起義軍也不奇怪。

“我親自帶兵渡河,攻打馬場,引誘張華出戰。”

馮異與王鳳離開金村外圍。

夏村,韓非用了一些時日,與張華、陳宮、陳喬商議,以便敲定七村之律法。

亂世用重典。

律法在亂世尤為重要。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

治國理論影響源遠流長,沒有李悝變法,魏國不會成為戰國第一個霸主,沒有商鞅變法,秦國也難以橫掃六國。

韓非推崇的是秦國的制度,主張用重刑。

張華認可韓非的主張,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看法,進行改動,沒有完全按照韓非的主張制定律法。

商鞅有言,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

張華為此還專門與韓非辯論,直到一方說服另外一方為止。

與韓非爭執了幾十次後,以商鞅變法為基礎的《大夏律》初稿誕生了。

張華令人將《大夏律》張貼在告示欄,召集夏村村民,宣佈新的規矩。

很快,《大夏律》還會推廣至其他六座村莊。

一時間,行政木屋前方的空地人山人海,人聲鼎沸。

南唐後主李煜帶著私塾的學生前來觀看,被張華的魄力震撼。

張華的領地只有7000人,已經開始明確規矩了。

如果換成李煜,李煜自認做不到。

韓非來到木臺上,當眾宣讀《大夏律》。

《大夏律》的其中一個核心是推行改良後的二十等軍功爵制度,使得平民也有機會加官封爵。

只要在戰場上斬殺敵人或者立功,就可以獲得爵位,享受徭役、官職、俸祿、撫卹金等方面的優待,甚至每天的軍糧也可以多分一點,吃的好一點。逢年過節,還有額外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