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將如雲。

如果不是李績、秦瓊、薛仁貴、契苾何力、程咬金等大唐武將,被張華捷足先登,那麼唐軍會更加強盛,即使是光武帝劉秀,也未必可以擋住盛唐的軍隊。

盛唐時期,大唐吊打四方各國,動不動就奔襲千里,滅亡其他國家。

風陵渡,孫堅的上萬江東水師逆流而上,抵達潼關附近,聽聞河東失守,於是在南岸登陸,在潼關一帶集結。

“這個名為李世民的後人,也未免過於可怕了。居然在這麼快的時間內,連下上黨、河東兩郡之地。”

孫堅自告奮勇打頭陣,馳援河東,河東卻提前被李世民的唐軍攻克,李世民的速度,讓孫堅都歎為觀止。

張華在東征之前,在上黨郡、河東郡合計留下40萬大軍,然而40萬大軍沒能抵擋多久,就幾乎全軍覆沒。

堯雄軍團折兵十萬,堯雄被唐軍俘虜。

吳起軍團因為死守玉璧城,損失更加慘重,雖然身為主將的吳起和信陵君逃脫,但就連吳起,都只能帶著數千親兵逃離玉璧城,其餘兵馬,不是戰死,就是被唐軍俘虜。

四十萬大軍的防線在唐軍強盛的攻勢下,迅速土崩瓦解。

李世民、李靖對戰機的捕捉能力,也極其可怕,恰好選擇在合適的時機,發起攻勢,勢如破竹,大有拿下長安的趨勢。

繼續按照這般趨勢下去,一旦李世民攻破長安,佔據關中,切斷張華勢力的涼州與中原的聯絡,那麼張華勢力很有可能會因此衰落,而李世民會一躍成為天下間最強盛的大諸侯!

能夠活躍到現在的諸侯,無不是天下間一等一的梟雄,手段狠辣,行動果決,絕不是泛泛之輩。

李世民對騎兵的運用,就連孫堅都自嘆不如。

“守住潼關,同時策應關中,以免李世民拿下潼關,切斷援軍返回關中。”

孫堅雖然是東吳的奠基人,但不意味著,孫堅不熟悉關中的地形,東漢末年,孫堅一度來到關中,與張溫、董卓等人討伐西涼叛亂的北宮伯玉、韓遂等人,所以孫堅反而很熟悉關中,立即做出部署。

果不其然,正如孫堅的判斷,李世民一邊率領騎兵突襲長安,一邊分兵攻打潼關,試圖拿下潼關,切斷張華從關東返回關中的必經之地。

潼關是從關東返回關中最快的路線。

以李世民、李靖的用兵能力,肯定會第一時間派兵佔領各處要隘,想方設法阻止張華的主力回來,將關中納入囊中。

一旦拿下關中這處富庶之地,再加上民風剽悍的幷州,李世民勢力將會達到巔峰。

黃河河道,夏軍的船隻延綿不絕,張華動用了上萬艘船隻運兵,進行史上規模最龐大的運兵行動,浩浩蕩蕩。

從潼關到汴州的河面,隨處可見夏軍的船隻。

為了加快運兵速度,張華甚至強徵了漁民的舢板船,強行運兵。

上黨、河東二郡失守的訊息傳來,張華不免焦慮,多次催促船隊儘快返回關中。

李世民的進軍速度太快,關中震動,長安城人心惶惶,張華必須儘快回到關中,主持防務。

“輕騎兵下船,攜帶數日干糧,晝夜兼程,提前返回關中!”

張華嫌棄逆流的水師的速度還是太慢了,於是親自與花木蘭、楊妙真、王彥章、關羽、趙雲等騎兵將領,統帥騎騎兵,在洛陽一帶下船,進行長途奔襲,與進擊的李世民爭分奪秒,就看誰更快一步,兵臨長安城下!

這樣還不夠快,張華乾脆將騎兵分為兩半,一半騎兵人均兩匹戰馬,星夜趕路,另外一半騎兵變為步兵,徒步前進……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