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當戰,女子當運!”

“十五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男子,進入兵營,進行訓練!”

“商君,繼續打下去,三郡之地, 恐怕再無卻男丁,已經有不少地方,百姓拖家攜口逃亡到深山老林之中,戶數十不存一。”

“此事事關我們大秦的生死存亡,十萬男丁十萬兵,豈可輕言放棄!”

商鞅呵斥,將秦國挨家挨戶的男丁編製成隊伍, 送至前線。

即使以秦國嚴苛的刑罰, 也有平民逃亡。

每家每戶都有男丁被商鞅送到街亭戰場, 結果音訊全無,商鞅到後面,不只是二丁抽一、三丁抽一,只要有男丁的人口,盡數送到前線,就連女子都要參與運糧。

秦國百姓難以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有部分秦國百姓乾脆逃到了南涼的群山中,與羌人、氐人為伍,以避開越來越沉重的徭役和兵役。

羌人、氐人部落也被商鞅頻繁徵調,逐漸不滿。

羌人、氐人是生性好鬥不錯,但不意味著他們不會貪生怕死。

被秦國調去參與街亭大戰的羌人、氐人,陸續陣亡,結果羌人、氐人部落也開始了逃亡。

只要躲入秦嶺之中, 秦軍就難以捕捉他們。

實際上,商鞅也沒有多餘的兵力抓捕逃亡的青壯和蠻族。

秦軍都被調到了前線, 後方用於維持各座城池秩序的秦軍,已經不多,商鞅心有餘而力不足, 對於逃亡的百姓,無可奈何。

“兵馬不足是一個問題,另一個問題在於,張華在春季攻打我們大秦,我們大秦所有的青壯都去前方參戰,這意味著錯過了春耕。我估計張華的用意在於破壞我們的農事。即使他無法攻破街亭,只要戰事持續到夏秋之交,我們沒有糧食,恐怕百姓要易子相食……這一招,相當狠毒。”

留守秦國的另外一員名相範睢,憂心忡忡,他識破了張華的計謀。

範睢輔佐秦昭襄王,上承秦孝公、商鞅變法圖強之志,下開秦始皇、李斯統一帝業,為秦國曆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

範睢與白起在一個時代,發動了長平之戰,而且範睢還是“遠交近攻”外交理論的提倡者,以他的眼光,不難看出張華的深層用意。

然而越是如此,範睢越是焦慮,也越是無可奈何。

為了伐秦,張華前面兩年儲存了不少糧食,而且,張華的領地更加遼闊,即使關中部分地區耽誤了春耕,僅僅憑藉糧倉裡的餘糧,關中地區也不會缺糧!

更別說,張華還佔有土地肥沃的中原,每年產出的糧食,不是秦國能夠比擬的。

秦國即使守到了夏秋之際,要是秦國出現饑荒,第二年也會滅亡。

“除非,不但在街亭取勝,而且還能攻下關中部分城池,獲得他們糧倉裡的糧草,才有可能渡過危機。”

商鞅也意識到了張華的用意,只是商鞅同樣束手無策。

秦國就只剩下三郡之地,全部青壯已經上陣,就連老幼婦孺都要參與運糧,商鞅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幾日後,最後一批青壯將會被送到前線,只能看大王那邊,是否可以取勝了。”

“我們已經盡力了。”

商鞅、範睢極力維持秦國內部的秩序,榨乾秦國最後的戰爭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