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守將董卓(六更)(第1/3頁)
章節報錯
“諸葛亮、張須陀,在長社大破司馬懿,連克長社、許昌等城池,司馬懿退至汝南。”
張華在天都寨種田,諸葛亮傳來捷報,已經擊敗了司馬懿,儘可能吞併司馬懿的地盤,徹底佔據中原的土地。
“令諸葛亮去宋州城解圍。”
張華考慮到宋州城還在被40萬楚軍圍困,於是令諸葛亮前去為宋州城解圍。
“主公,秦王政派來縱橫家張儀,前來求和。”
張華沒有放鬆對秦軍的戒備,還在觀望局勢,秦王政派來縱橫家張儀。
“將他帶來見我。。”
張華對縱橫家張儀,頗有興趣。
早在張華與唐玄宗、秦孝公、曹真在關中爭鬥時,縱橫家張儀已經奉秦王政的命令,在關中合縱連橫,避免張華佔據關中,只不過失敗了。
很快,一箇中年男子到來,向張華作揖:“在下秦國張儀,奉命前來求和。我在經過黃河時,看見一隻河蚌正張著殼曬太陽。有一隻鷸鳥,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連忙把殼合上,緊緊地鉗住了鷸鳥的嘴。鷸鳥就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死’。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就會死’。兩個誰也不肯放。漁夫看到了,就把它倆一齊捉去了。如今西戎進犯,如果我們兩國繼續爭鬥,那麼下場猶如鷸蚌相爭。大王您已經獲得了賀蘭山附近的土地,得到了足夠多的好處。還請各自罷兵,相安無事。”
張儀陳述他的意見,不知不覺開始影響張華的想法, 而張華都難以察覺。
“咳咳,張儀, 你是在混淆前後的因果關係。是秦王政主動挑起戰爭, 並非我們主公有意爭鬥。形勢對秦王政有利,他就揮師東進。形勢對秦王政不利, 他就罷兵求和,天下間,豈有這麼輕易的事情?”
王守仁輕咳兩聲,讓張華從張儀的影響中清醒過來。
縱橫家最擅長的就是顛倒因果, 而且話術會讓人不知不覺,受到影響。
張儀被王守仁揭穿, 厚著臉皮, 無動於衷, 繼續說道:“無論是周天子的臣民, 還是漢人, 都不願看到西戎進犯, 而內部卻還爭鬥不休。請聽我一言,各自罷兵, 才對雙方有利。”
張華陷入沉思。
他已經知道,陳慶之帶領的50000騎兵, 還是無法幫助歸義軍扳回局勢。
歸義軍在此之前, 劣勢太大, 陳慶之的五萬騎兵,只是杯水車薪, 因為僅僅匈奴騎兵,至少有十幾萬人, 還不包括突厥、突騎施、鐵勒等部落的騎兵。
西域大軍攻克歸義軍的領地,與秦王政的領地接壤, 下一步,要是西域大軍攻打玉門關,必定與秦王政產生衝突。
秦王政擔心腹背受敵, 因此才會放下霸道的作風,派出張儀,請求停戰。
秦王政需要留著兵力,確定一件事情。
如果亞歷山大的遠征軍,真的攻打玉門關,秦王政決不允許被西戎貼臉輸出,肯定會出兵玉門關。
正如張儀所說, 如果自己與秦軍繼續打下去,兩敗俱傷, 導致西涼兵力空虛,那麼反而會給亞歷山大、冒頓單于、阿史那土門這些狠人機會,入寇西涼。
張華作為漢人, 自然不願意看到強敵入寇。
讓秦王政來抵擋亞歷山大的兵鋒,最好可以同時消耗秦王政、亞歷山大的實力。
在內心權衡一番之後,張華心中已有決定。
“雖然秦王主動挑事, 但我已經原諒他了。我們以地圖為界,劃分領土,暫且停戰,如此一來,你也好有個交代。”
張華同意罷兵。
“……”
張儀發現自己似乎被小小地擺了一道。
現在張華高高在上,已經取得了主導權。
是戰是和,都在張華的一念之間。
不過,張儀也算是完成了和談的任務,於是再次作揖:“多謝大王,在下告辭。”
“且慢。”
“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