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縯、劉秀起兵,與綠林軍聯合,在昆陽之戰,劉秀以萬餘人,打敗王莽的四十二萬討伐軍,逆天改命,又因為戰功,地位提升,順利娶了夢中情人陰麗華。

後來,劉秀又霸佔河北,當了皇帝,討平天下。

劉秀沒有什麼殺戮功臣,順利收了雲臺二十八將的兵權,天下大治,統治時期,號稱“光武中興”。

再加上,劉秀本來就是美男子。

這妥妥就是爽文主角的模板。

張華見到傳說中的光武帝劉秀,深感三生有幸。

劉秀也見識到了橫掃中原,將自己阻擋在河陽城的強敵,彷彿看到鏡面的自己。

張華長相也不賴,星目劍眉,有大氣運加身。

“你很強。”

“你也不賴。”

兩人先是商業互吹一番,承認對方是勁敵。

朝歌、河陽兩次交鋒,雙方都沒有佔到什麼便宜。

張華說道:“冬去春來,百廢待興,百姓忙於農事,不宜繼續交戰。我們可於黃河邊,歃血為盟,就此罷兵,不如光武你意下如何?”

張華說的是事實。

一年之計在於春,張華的領地,百姓開始忙於種田,積攢今年和明年的糧食,以免窮兵黷武。

雙方陳兵六十萬於河陽,背後是數百萬百姓在提供糧草,繼續打下去,後果是雙方都不能好好種田。

想必,曾經在南陽種田的劉秀,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真正的霸主,時刻都記得種田。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曹操因為重視軍屯田,才能獲得足夠的軍糧。

諸葛亮北伐中原,也是時刻想著補充糧草。

“沒想到你也是一個體恤民力的君王。看來今後無論是你,還是我,統一天下,皆是萬民之幸。”

劉秀給予張華很高的評價。

張華皺眉,他與劉秀談結盟之事,劉秀卻扯遠了。

“如果我是一個暴君,那又如何?”

“那我會不顧一切,在此地將你擊敗。”

劉秀眼神凌厲,顯然不像是開玩笑。

“結盟之事,到底如何?你還有燕雲諸侯未滅,我也有一眾強敵,作為對手。我們勢均力敵,難分秋色,相互攻伐,只是鷸蚌相爭,讓漁翁得利。不如組成同盟,平分天下,之後再一較高下。”

張華將話題重新轉移到結盟一事。

如果派遣重兵,防守劉秀,那麼其他方向,可用的兵力,自然就減少了。

這個道理,淺顯易懂。

“我攻打河陽,是為了阻止你北上。既然雙方締結盟約,就不必繼續攻打河陽。我可以與你結盟。”

劉秀同意了張華的想法。

雙方將士,都鬆了一口氣。

要是雙方的主公執意要打下去,在場眾人,至少要死一半。

夏軍與漢軍,宰牛殺馬,作為結盟的祭品,陳列於兩軍陣前。

作為主角的張華、劉秀歃血為盟,約定平分天下,再做較量。

在河陽戰場附近,司馬昭的首席謀士賈充,暗中窺視戰場。

司馬懿勢力,巴不得張華和劉秀決一死戰,調走鎮守中原的兵馬,然後隱忍的司馬氏,可以趁機做大。

然而賈充發現,大打出手的夏軍、漢軍,似乎開始和談,還因此惺惺相惜,在河陽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