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兵馬糧草調動,張郃、曹仁、夏侯淵等名將,以漢軍的名義出征。

劉秀任命袁紹為大將軍,曹操為驃騎將軍,袁術為徵南將軍,征討不服從劉秀建立的漢帝國的江東小霸王孫策。

劉秀與雲臺二十八將作為後援。

寇恂、銚期、馬成等雲臺武將,返回北邊,防備燕雲的諸侯。

袁紹、曹操、袁術,抵達鄴城,以鄴城為主城,攻略河內郡。

鄴城所在的範圍,是漢末的魏郡,與河內郡相鄰。

“沒想到在討伐董卓之後,我們三人,有朝一日,還能並肩作戰。可惜,物是人非。想當初,我們各路諸侯雲集,何其威風。”

曹操與袁紹、袁術聯手,恍惚間,彷彿回到了討伐董卓時期。

不過曹操對袁紹、袁術的印象不大好,因為討伐董卓時,袁紹不圖進取,袁術還在後面拖後腿,可謂是一對臥龍鳳雛。

現在有光武帝劉秀坐鎮,袁紹、袁術不敢不盡力,曹操這才稍微安心。

袁術憋著一肚子火氣。

劉秀給袁紹封的官職是大將軍,曹操是驃騎將軍,而袁術只是徵南將軍,地位比袁紹、曹操差很多了。

袁紹、曹操帶著一群文臣武將和兵馬,投奔劉秀。

袁術被張華暴打一頓,只帶著紀靈投奔劉秀,再加上本身能力不行,劉秀封他為徵南將軍,已經算是看得起袁術了。

“本初,你圍攻朝歌城,我帶兵,繞城而過,攻打河陽,從黃河以北威脅夏城。進可趁虛而入,攻破夏城,退可扼守黃河,阻止夏軍支援朝歌。”

曹操與袁紹進行分工。

曹操的計劃更加大膽,想要攻破位於黃河以北的河陽城,尋找機會,奇襲夏城。

“你的計劃,還是一如既往的激進。但這一次,必定是我率先破城,立下首功。”

袁紹與曹操爭功,志在必得。

“且看如何。”

曹操沒有與袁紹逞口舌之利,而是著手攻打河陽城。

鄴城的夜不收,察覺到鄴城有大量漢軍集結,立即告知朝歌城的孫策。

以周瑜的智力,在劉秀派人前來勸降孫策時,已經意識到劉秀要第二次攻打河內郡,提前招兵買馬。

夜不收傳回的訊息,更是讓周瑜確信,劉秀的漢軍,不日就要南下。

上次因為王守仁言出法隨,強行偏移劉秀召來的隕石,因此才能逼退劉秀。

“夜不收傳來訊息,燕雲諸侯爆發大戰,劉秀似乎要看守燕雲的強敵,所以只派了袁紹、曹操、袁術三人,攻打河內。對於我們而言,這可能是唯一的好訊息。”

周瑜對坐在主位上的孫策說明夜不收送來的情報。

孫策召集周瑜、魯肅、呂範、朱治、太史慈、龐涓、凌操等部下議事,眾人神情肅然,對方是光武帝劉秀,就連袁紹、曹操都臣服於劉秀,也就是孫策因為孫尚香的緣故,頭鐵地和劉秀對著幹。

在獲得張華撐腰之前,孫策、周瑜聯手,與光武帝劉秀爆發大戰,結果被劉秀擊敗,丟盔棄甲,退回朝歌城。

因此,孫策、周瑜知道劉秀的厲害。

劉秀被迫防備燕雲的諸侯,對孫策來說,絕對是一個有利的訊息。

“以往沒有機會與曹操一戰,如今正好可以彌補這個遺憾。”

如果劉秀沒有御駕親征,孫策還真不怕袁紹、曹操。

孫策相比其他諸侯,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

官渡之戰,孫策還想趁著曹操與袁紹對峙,奇襲許昌,吞併曹操的領地,挾天子以令諸侯。

可惜不待孫策實施奇襲,因為遭到刺殺身亡,此計與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一樣,成為後世爭議之點,沒人知道成功了以後,三國的歷史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魯肅、太史慈、呂範等江東武將,也都鬆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