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劉淵遲早會為我們擒獲。”

張華收服第二個乞活帥田禋,而這個乞活帥與劉淵結仇,正好可以利用田禋對匈奴人的仇恨,攻滅劉淵。

田禋在華陰縣安置下來,張華將荒蕪的田地分給乞活軍的家眷耕種,開始在渭水之南種田。

八百里秦川的各個勢力本以為張華這條過江龍到來之後,會如火如荼地向四周擴張。

但張華也就擊退匈奴漢國南下的騎兵,再無其他動作,而是重建因為戰爭損壞的村鎮,安撫民心,組織大量流民耕種,討伐山賊,似乎就此滿足了。

在渭水之南,可以看到大量流民趕著耕牛,在一望無際的農田犁地,一幅熱火朝天的模樣,很難想象這是亂世。

張華在河洛已經總結出一套完善的耕作體系,而且還有一整套田吏系統搭配。

張華調遣一批田吏過來,組織各個鎮子和各座村莊的農民耕作,儘快恢復生產力和民心。

張華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但實際上在暗中積蓄力量,準備討滅匈奴漢國。

張華的表現讓關中不少大勢力鬆了一口氣。

至少明面上,張華沒有實力橫掃關中,威脅似乎也不大,還是陷入了袁術的困境,只能透過收服山賊或者山蠻來增加人口。

大唐勢力派一員武將鎮守東邊的鳳凰鎮,監視張華勢力的動向,然後集中精力攻打北邊的強敵。

目前來說,位於秦川邊緣的張華勢力,不是大唐的心腹之患。

各個大勢力主要爭奪的物件還是關中平原的腹地,那裡有著最多的人口和最遼闊的平地。

唐皇徵調十二員武將、四萬唐軍,攻打北部的勢力,連續攻破兩座鎮子,勢不可擋。

四萬唐軍出征,浩浩蕩蕩,旌旗蔽空,尋常勢力根本難以抵擋。

遭到唐軍攻打的勢力不甘心就這樣被滅亡,於是召集領地內三萬兵馬,與四萬唐軍大戰,結果被唐軍擊潰。

潰敗的殘兵退守山鎮。

這座二級鎮子依託山勢而建,易守難攻。

唐軍在山下圍城,決定是強攻還是圍城。

強攻山鎮,強如唐軍,也會損失慘重,畢竟守軍之中也有猛將。

圍城的話,只要等到守軍吃完糧食,那麼唐軍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滅掉這個勢力。缺點是圍城的時間太長。

最終經過十二員武將商議,唐軍選擇圍城,派出使節招降守軍。

守軍武將渾身鮮血,居高臨下,俯視下方延綿十餘的唐軍營地。

唐軍軍容之盛空前,他有一種無力感。

這支唐軍有強大的國力支撐,百萬人口供養,超過絕大多數勢力,被唐軍主力攻打的勢力,往往一擊即潰。

“如果晚唐有如此勁旅,又如何會藩鎮割據?”

守將看到殺氣騰騰的唐軍,實在找不到破局之策。

他已經手刃上百唐軍,卻還是戰敗,被迫守城。

此地領主帶著親兵登城眺望山下的唐軍,對守將說道:“繼業,唐軍似乎打算圍城了,我們還有機會東山再起嗎?”

守將答道:“當前有三個選擇。其一,投降唐軍。其二,守城,等待唐軍後方出現變故。其三,突圍而出,前往其他地方,重新打拼。”

領主眉頭緊鎖,這三個選擇,對他而言,難以抉擇:“還是先守城,等待變故吧。我不甘心就此失敗。”

守將又說道:“只要主公不降,繼業絕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