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經過補給的唐軍繼續西征,大宛國各地貴族聽說唐軍連下七座鎮子,勢如破竹,於是紛紛出兵,組成二十萬人的聯軍,阻擋唐軍。

兩支兵馬在錫爾河上游支流相遇,旌旗蔽空,延綿幾十裡。

王昌齡跟隨在高仙芝身旁,觀望整個戰場。

大宛國聯軍雖然人數更多,但隊形散亂,很明顯是從幾十個城邦和部落臨時拼湊出來的烏合之眾。

相比之下,安西軍這邊的十幾萬僕從軍雖然隊形一樣散亂,但作為核心的四萬唐軍,隊形嚴整,最前排的明光甲重步兵握著陌刀。

在陽光照射下,一排排整齊的陌刀反射刺眼的光線,與明光甲反射的光線相互映襯,真正是甲光向日金鱗開。

四萬唐軍軍陣森嚴,裝備的是安西都護府最好的明光甲、陌刀、唐橫刀、唐弩,就連騎兵使用的戰馬都是西域最好的一批戰馬。

至於唐軍的僕從軍,裝備五花八門,披甲率更是低得令人髮指。

高仙芝對待西域各個部落相當苛刻,徵收重稅,但對嫡系的唐軍卻沒話說。

這支唐軍在西域可以以一當十。

在唐軍最前方,是一員握著陌刀的唐軍猛將,身高七尺,力大超群,身披三層鐵甲,統率安西軍最精銳的陌刀隊。

他不時向後方觀望,希望看到主將高仙芝進攻的令旗。

“這些大宛國的蠻夷,真是不識抬舉,若是活捉他們,全部誅殺。”

高仙芝對頑抗的大宛國眾多貴族不滿。

只有用一場決定性的戰役,狠狠教訓這些貴族一頓,上千人頭落地,才能在大宛國立威。

在高仙芝身邊,身材矮小、斜眼跛足的部將封常清眯著眼睛,縱觀整個戰場。

如果只有這二十萬大宛國聯軍,那麼僅僅四萬唐軍,便可以敗之。

雙方的披甲率不在一個層次。

然而,封常清卻有惴惴不安之感。

大宛國眾多貴族已經知道攻入大宛國的是赫赫有名的大唐盛世的安西軍,安西軍武德充沛,雙方實力不在一個層次,這些大宛貴族卻執意頑抗,說不定會有後手。

王昌齡對軍事的理解不如高仙芝、封常清兩個安西名將,他要見證安西軍與大宛軍在錫爾河的大戰。

安西都護府、大宛國調動來參與此戰的兵馬超過了三十萬,可以說是盛況空前。

整個西域,如此規模的大戰,並不常見。

“時間差不多了。”

高仙芝正要下達進攻的命令。

忽然,一個操縱戰鷹的突厥人向高仙芝示警:“都護大人,有一支五萬人的軍團,正在向戰場接近!”

“傳令全軍,在沒有新的命令之前,呈防守姿態!”

高仙芝急忙更改命令。

突然有一支的五萬人的援軍入場,讓高仙芝、封常清等安西武將不得不快速應變。

如果到來的只是五萬人的烏合之眾,那麼高仙芝、封常清等戍邊名將並不畏懼,最怕的是大宛人不知道從哪裡找來的援軍。

西域的河中地區,是一頭肥羊,各方勢力都在爭奪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