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茶馬貿易(第3/4頁)
章節報錯
茶商說道:“這個請放心。此次我出川,為的是開啟一條商路。今後商路暢通無阻,接下來可分批將十萬斤茶葉運來長安城。”
長安城人口眾多,而且此地居民算是富庶,因此成為川蜀茶商佔領的重要市場,不只是用茶葉來兌換戰馬,還可以用於兌換其他物資,比如金銀、銅器、鐵器、布匹、皮革等等。
諸侯在發動兼併戰爭,而歷朝歷代的商人們也在進行無形的戰爭,擴大市場份額。
雖說古代重農抑商,商人地位不高,但不能忽視商人的存在,因為他們在無形中左右著王朝的命運。
招兵買馬、大興土木、發放軍餉都需要錢,提及錢,必然無法避開商人。
川蜀的戰馬很大部分來自於這群商人,而關中、西涼地區的茶葉,也要依靠這群商人在不同勢力之間週轉。
還有勢力透過商人,購買鄰國的鹽鐵、皮革、糧食。
謝安與川蜀茶商建立貿易關係,允許茶商在長安城的市坊租賃商鋪,出售茶葉,但官府對茶葉徵收重稅,而且官府還有優先購買權。
所謂優先購買權,也就是說官府可以在茶商出售之前,優先買下部分茶葉,剩下的茶葉再由茶商向平民販賣。
謝安這般安排,一是為了囤積茶葉,形成儲備,以供不時之需;二是為了供給官府和各個武將使用,畢竟茶葉是好東西;三來,買下的茶葉,還可以轉手賣到更北方,賺取中間價……
張華聽說川蜀有茶商到來,同意謝安的茶馬貿易安排。
張華在關中的馬場,養殖的戰馬超過十萬,即使拿出千匹戰馬來換幾萬斤茶葉,也無足輕重。
如果這些茶商在長安換不到戰馬,那麼這些茶商也會到隴右換馬,因此無論張華是否同意,對川蜀諸侯的實力都不會有所影響。
“茶葉是個好東西啊,佔據川蜀、江左的諸侯,不缺少茶葉和絲綢。但是,他們缺少良馬。”
張華也不羨慕這些佔據茶葉資源的諸侯,因為這些諸侯缺少良馬,在後期會成為隱患。
東吳、南宋等江南政權,因為缺少戰馬,所以北伐的時候,總會受制於人。孫權還要不遠萬里向遼東買馬。
元末朱元璋可以在江淮起兵,北伐成功,與蒙古人在江淮廢棄農田。開設馬場有關。
與古代漢人看到一塊地就想著種田一樣,蒙古人看到一塊地就想著放牧。
在江淮一帶開設大量馬場,對農民來說負擔太重。本來一塊地種田可以養活數百人,但用來養馬之後,就會出現與人爭地的情況,被農民抵制。蒙古人是憑藉武力,強行迫使民間養馬。
張華搖了搖頭,沒有想那麼多。
當務之急是在關中耕戰,儘快統一關中地區,至於川蜀和江淮的諸侯,距離張華實在是太遠了,暫時不在張華的考慮之內。
“北邊的李自成退回米脂寨休整,被李自成的老營兵拿下的鎖關寨,必須儘快奪回來。”
張華再次打量關中的地形圖,北邊黃土高原的李自成,始終是一個威脅。
李自成趁著張華在攻打唐玄宗時,親率老營兵,攻陷鎖關寨,威脅美原縣、三原縣。
老營兵是李自成的嫡系兵馬,李自成親自率領老營兵攻打鎖關寨,再加上李自成的一眾部將,廖化、王平等人還真不是闖王老營兵的對手。
當時張華的注意力放在擊敗唐玄宗這一件事上,無暇理會李自成,只被李自成攻破一座寨子,已經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現在張華吞併唐玄宗勢力,於是想著奪回控制要隘的鎖關寨,以阻擋李自成的兵鋒。
李自成留下部分老營兵,還有大將劉宗敏,鎮守鎖關寨,作為窺視關中的橋頭堡。
可以說,闖王李自成絕不是莽夫,他有李巖、宋獻策等謀士為之出謀劃策,戰略眼光毒辣。
“除去李自成的威脅,秦嶺之中的白蓮教,也不是什麼善茬。白蓮教既然是從南陽轉戰至秦嶺,那麼,白蓮教在秦嶺之中壯大以後,很有可能會進犯關中。”
張華的視線又轉移到南邊秦嶺之中的白蓮教勢力,這也是一個隱患。
張華建立的雍州,西邊是秦孝公、曹真,北邊是李自成,南邊是唐賽兒,東北是完顏宗望,可以說四面皆敵,而且很難結盟。
秦孝公與曹真在縱橫家的遊說下,歃血為盟,對抗強夏。
李自成一直在想著進軍關中,搶佔張華的地盤,因此也沒有結盟的可能。除非有其他諸侯攻打李自成的領地,李自成才有可能與張華談和。
唐賽兒的白蓮教在南陽盆地戰敗,有可能會殺回南陽報仇,但更大的可能是進犯關中,開闢新的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