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醍醐灌頂(第2/2頁)
章節報錯
加兩倍槓桿,3000萬美金,每年收益150萬美金,減去配資成本40萬美金,淨收益110萬美金,收益率11%。
這就是槓桿的魅力。
當然,這只是一個假設。實際操作中,為了平滑風險,降低波動,會同時投資一個股票組合。國外的理財經理,精力都用在了模擬股票組合上。
或者,更穩健的,債、股結合。國內的房地產公司,在海外發行了大量的美元債,有的收益高達10%以上。如果對這些公司熟悉,完全可以加槓桿進行操作。
曹永除了在南洋理工大學任職,還是平安集團等幾家大型企業的獨立董事,很牛。
其次,離不開期限錯配。即融短期的錢,投長期的專案。這個很好理解,因為借款期限越短,利率越低。這就需要來回倒騰,也是資金池的魅力。
但資金池有魅力,也有風險。風險是什麼?如同一個渾濁的池塘,你看不清下面有多少汙垢。所以,期限錯配的前提,是要透明。但目前國內的金融環境,很難。
而國內的股市,又缺乏穩定的分紅機制。企業融資又是以非標融資為主。股市散戶多,波動強,便宜的錢也找不到。這就導致,想在股市掙錢,必須低買高賣或者是做空股指。
但能夠把握市場脈搏的人,少之又少。
巴菲特為什麼能成功?是因為他在時間維度和成本體系上,構建了一整套投資體系。高緯度思考,低緯度打擊。其他投資者賺5%才可以盈利,巴菲特賺4%就可以。所以,絕大多數人,是很難和他競爭的。
這一刻,劉小夏豁然開朗。在王雨晨的慫恿下,經高曉茹同意,劉小夏新增了曹永的微信,並報名了南洋理工大學的emba課程。
其實,事後回想,第二天的管理課程,講師講的也非常不錯。西方管理學歷經百餘年的發展,是真的很有價值的。可惜,當時的劉小夏維度太低,聽不明白。
回國後,再看盛唐的理財產品,穿過層層迷霧,劉小夏看懂了真相,槓桿加期限錯配。
最大的風險點是什麼?底層資產的不透明!
動輒10%,15%,甚至20%的融資成本,對於企業而言,太高了。你像秋山機械、東旺集團這些傳統制造業,淨利潤連五個點都沒有。怎麼可能承擔的起?
有錢都不敢投入巨資用於技術創新!
當然,zf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一直在積極努力的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
豁然開朗的劉小夏再看自己的不良資產生意,發現,自己的買賣,其實比大部分理財產品都安全。
原因很簡單:便宜!
再爛的資產,只要足夠便宜,也會變成優質資產。自己是無師自通,透過撿漏昌裕的專案,學會了槓桿的威力。
同時,又有一個新的疑惑升騰而起。以不良資產為例,針對齊州等周邊區域的資產包,是有數的。也就是說,劉小夏再有錢,也沒有用。因為會買不到足夠便宜的東西。
那麼,晟豐系、航海系、海泛系等資本派系,動輒上萬億,甚至幾萬億的規模,錢都去哪裡了呢?
股市萎靡不振,某某虧損的新聞數見不鮮。答案只有一個,房地產。
中小房地產企業的融資成本是多少?15%起步!
這一刻,劉小夏如醍醐灌頂。金融,不過如此!房價,不會下跌!
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