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李奇的要求,先是要解決百姓的溫飽問題,而溫飽問題的解決,不能只是一味的賑災救濟,而是要讓百姓自救才行。

這個自救,可不是說讓百姓上山去挖草根野菜,而是要儘量的合理的。科學性的開荒種地,在開荒的同時,還要兼顧周邊環境,不要因為將樹木砍伐而導致泥土流失。

袁彬跟來還覺得成都這個地方不錯,依仗著秦朝李冰父子修築的都江堰水利樞紐,再加上成都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那真的是不用為了糧食發愁。

可是隨著唐軍越來越旺西南發展,導致工程越來越大,糧食反而是不夠用了。

雖然各地都在大力發展交通,還有最多的就是開荒造田,大量的需要人力,而豫州向來以人口多而出名,豫州在朱友文的帶領下,僅僅只用了五年時間,就將破敗的幾座主要城池修繕一新。

豫州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用大肆修路,畢竟是平原嗎!豫州的這些城鎮一旦穩定下來,糧食生產迅速的就恢復了。

大唐的土地政策是,一家只能耕種五十畝地,而只要是結婚就要分家單過,而分家之後也會得到五十畝地。

而根據土地好與壞的不同,只會多於五十畝,絕不會少於五十畝地,這樣一來就有些人情願要哪些不好的地,這樣就能得到更多的土地。

而家裡只要有人當兵,只要是一入伍,退伍之後就能得到單獨的二十五畝的軍田,而立下戰功之後,朝廷更會分給二十五到幾百畝不同的土地。

因此豫州入伍的人還是很多的,隨著大唐內地越來越平穩發展,根本就用不了那麼多計程車兵,而大唐鼓勵的是職業軍人,就是有作戰經驗的老兵。

當兵在以前的時候,那是要官府去抓壯丁的,可是隨著一系列的優惠政策的頒佈,當兵的人都願意做職業軍人。

一是掙得多,而是當兵之後,家裡的農田由官府組織人耕種,根本就不用這些當兵的操心,糧食賣了錢還全都歸士兵所有,因此只要是當了兵,就沒有人願意退伍的。

而豫州人只要有了足夠的吃食,就又會大量的娶妻生子,導致這些年,豫州還有各地的人口呈現一個上漲的趨勢。

大量的退伍人員回到地方之後,僅僅是家裡百十畝地就讓周邊人眼饞,更別提這些退伍回來的,雖然免不了有些傷痕殘疾,當哥哥都是腰纏萬貫的回來的。

在豫州這個地方,想討兩房媳婦,那還真的是很簡單的一件事,而人口的增加,也就導致人多地少的情況發生。

這些人一合計,乾脆將自家田和鄰居家的田地放到一起耕種就是,因此很多的勞力被釋放了出來,這些人一合計,乾脆趁著年輕還有力氣,不如去西南修路建橋賺些外快。

大量的勞力到了成都這裡,跟隨著袁彬的鐵騎四處修路架橋,道路是修好了,喬爺修好了,可是袁彬只覺得錢越來越不夠用了。

這和成都西南的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係了,像豫州就只是將百姓的房屋修繕起來,將戰亂中毀壞的城池修起來就算完了。

雖然也要修建一些新式的官道,但那基本上都是在平地上修築,人力財力均用的了了。

可是到了成都西南,大片大片的丘陵山巒,先修一條路出來,那工程量和用工人數,基本上就是豫州的幾倍十幾倍了。

像以前大唐的時候,這些事情都是攤牌給當地官府,而當地官府是需要徵集民夫服勞役的,不僅不給錢,還得自帶工具乾糧。

現如今的大唐,根本就沒有勞役一說,只有民夫的說法,民夫只要到場,就管吃管睡還有錢拿回家,而且還得吃好喝好睡好才行!

這也就成了袁彬最終的一項開支,而且這還不算完,民夫來得多了,那一天天的開支,就像是往袁彬身上刮層皮一般,除了糧食還算是富裕,其他的一些工錢肉食什麼的,就有些捉襟見肘了。

幸好上報李奇之後,李奇為此專門給他下撥了一定的銀錢和肉食的援助,只是這些東西在將來是要還給皇帝的,這等於是皇帝現將這些東西拿出來讓袁彬用,今後等工程完了,拿糧食或是其他的什麼資源頂上即可,而且還是沒有利息的。

只是如此,也讓捉襟見肘,滿面愁容的袁彬長長的出了一口氣,要知道這建設西南的工程,那可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完的,而且隨著袁彬進攻的步伐加快,用錢的地方也越來越多了起來。

這僅僅是修路架橋的開支,而李奇要求的免費公學和免費醫療的要求,這才是袁彬最頭疼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