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堅強的心(第2/2頁)
章節報錯
雖然他有疑惑,當是一忙起來,也就沒工夫想這些事情了,隨著隊伍向東挺進,越來越多的百姓被納入了管轄。
休整道路,疏浚水渠,開荒種地,哪一樣事情,都得朱友文親力親為才行!
下面的讀書人少得很,根本就不夠用,而朱友文需要的人才,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歷年的戰爭,使得中原生靈塗炭,吃都吃不飽,就別說讀書了,就算是有些讀書人,知識水平也很是低下。
這些人也就僅僅是世俗的水平而已,或者說也就是剛剛啟蒙罷了,難得有幾個學士不錯的,不用問就知道是管家或是世家子弟。
而這些人讀書識字,不為別的,就是為了做官,他們為了做官,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
就拿讀書識字來說,他們啟蒙的時候,是和大家學的一樣,可是考到舉人的時候,不是上官學就是要請先生到家裡教授了。
自家請的先生,往往都是一些老秀才,甚至是一些告老還鄉的官員,這些人的水平明顯要優於官學,而且還能利用這些官員曾經的關係。
這樣一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整條的關係鏈條,而且這些人能考上舉人、秀才,再到金榜題名,哪一個都有科舉的經驗。
他們鑽研的不是如何做個好官,經常幾個人坐在一起鑽研的就是今年科考會出什麼題,又如何對答才會脫穎而出。
可想而知,一般人想高中榜眼探花狀元,那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寒門出貴子,逆境出人才!這句話在古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年入學的學子不下千萬,可是能考中舉人,再考中秀才,這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有人考了一輩子,也不會考中秀才,可想而知有人教導、提攜,有多麼的重要。
可是李奇推崇的教育不是這個樣子的,男孩開悟較晚,五六歲、七八歲還是一顆玩心的多的是,所以古人就將一些啟蒙讀物,設計成了順口溜,讀著順口還容易記憶。
古時的教育,就是以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為基礎,涵蓋三綱五常,而且還兼顧農商漁獵!
而李奇推出的教育,可說是跟誰的都不一樣,十歲之前是讀書識字,十歲之後就開始進行一些更深一些的學習,十三歲之後,就是興趣和專業的學習了。
而官學涵蓋了所有的科目,並且是不要錢的,李奇就是要將整體國民的素質提升起來,少年強才能中國強的道理,早就深深的刻印在了他的心裡。
想整個大唐強盛起來,只有整體國民數字提升起來才行,只是依靠官宦子弟還有豪門大族的子弟,只會把大唐搞得越來越亂。
李奇搞的這些,就是要讓寒門子弟進入官場,進入權力的各個角落,只有將權力分散出去,才能不然少數人把持朝政。
而一個草堂的構成,可以說每一個官員,都代表著某一方的利益,而李奇就是要打破這種固有的權力結構。
大唐是全天下人的大唐,不是某一個人會是某一個家族的大唐,也更加不是他李奇的大唐。
啟蒙的課本就是原來那一套,李奇覺得百家姓、千字文就挺好的,而後期的學的一些唐詩就更好了,不只是能提高一個人的文學素養,還能提高一個人的素質。
古人說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那可是真的不錯,讀書識字可以使人通情達理,也更加可以知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有的人學習好,識字多,更是寫得一手的還文章,可就偏偏不知道這八個字,這也就有了“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
古時的鄉村,都是以一姓或是兩姓為主,而村裡平時尊崇的就是家規鄉約,而最基礎的安定團結,大部分都是依靠這些的。
而道德教育也是古時候除了書本教育之外,最基本的教育,而家規鄉約甚於官府的律法。
一個人可以再社會上為非作歹,但是少有在自家作惡,就是因為這裡是他的根,離開了家族的庇護,他們什麼都算不上。
只要敢在自家地盤作惡,都不用官府同意,村子裡幾個族老一商量,就能將他埋了。
這也是那些豪門大戶能持續幾十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原因!成功可以複製,失敗只會更加失敗!
唯獨剩下一顆堅強的心,支撐著這些可憐的讀書人,不只是讀了官學就能考上秀才,還要博覽群書才行!
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