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戶代表的是回鶻的部落,在草原上,不來同種的部落可以融合,但是裝束都不同的契丹就成為了他們絕對的敵人。

而契丹人就連裝束都改成了這個自己都不喜歡的樣子,就是要將契丹發揚光大的,可是每一個部落的起源不同,所以是想也不想同,有的只想生存,有的卻是堅決的契丹主義者。

幾種甚至是十幾種的思想在契丹部落中進行著廝殺,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融合,只有一方吞併另一方才能結束。

可馬戶就沒有了這種麻煩,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思想早已經深深刻在了這個曾經的大唐胡人的心上。

他對不是禿髮的人一般都是以吸收為主,但是隻要見到禿髮的人和部落,那是一定要消滅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個道理,他還是知道的。

在歷史上,一個民族對另一個民族的征服往往是血腥且殘忍的,例如西晉之後五胡亂華,以及後來的殺胡令,這段歷史沒有人願意寫,也不知道怎麼寫,就連正史也是語焉不詳。

而馬戶自小跟隨在宦官李懷唐身邊,本身也遭受過宦官的摧殘,跟著心理上也是有點扭曲,他雖然一直想把自己活成一個英雄的樣子,可是想想以前的生活,不自禁的就會暴露出殘暴的一面來。

時間長了,就是契丹人也知道要想不讓馬戶殺掉,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他的面前將自己的頭髮全部剃掉,或許還能讓他們饒得一命。

自己已經表示了臣服,在這些契丹人的想法中,就應該饒恕自己,可是結果就是,女人留下,超過車輪的男人都會被殺掉。

那時的車輪將近半人高,其實也就是現在的一米二左右,年齡在十歲到十二歲以下的孩子們才能夠活下來,但是 在有法沒有長出來之前,他們的身份就是奴隸!

奴隸的生活是悲苦的,是艱難的,是沒有尊嚴的 ,但是那些活下來的女人們卻是可以得到足夠多的食物 ,這些女人就會把食物偷偷的塞給那些 可憐的孩子們 。

這些孩子們平時就會在那些回鶻人的監視之下,放馬、養牛還有放羊,他們如果精心餵養這些牲口,尤其是下崽之後,他們 也能得到獎賞,一頓飽飯!

而這些孩子們的頭髮在經過一年的時間,基本也就可以長起來了,再長起來頭髮之後,他們就能分到自己的氈房,有的特別勇猛的少年,就會得到他們第一件詩人的物品,馬匹,弓箭,腰刀。

這些東西雖然在部落裡微不足道,但也是象徵著他們已經被部落認可,並且是自己人 ,可以把後背交給你的自己人。

一個人就是這麼背部落同化的,當一個人在今後的戰爭中,搶奪了更多的人與物質之後,他就能過上有人伺候的生活了,他會有奴隸,會有自己的妻子以及無數的 女人,還會有無數的財富,但是這一切都需要他們趁著年輕,拿命去拼!

靠近內地的契丹人,已經被馬戶侵吞的差不多了,而在草原深處的契丹人也在經歷著鉅變,他們在漫長的歲月中,也早已經意識到指望某一個部族的力量是不能夠打敗那些貪婪地回鶻人,也更不可能打敗那些漢人。

在此時的極北之地,就誕生了一隻強大的契丹部族,他的頭人叫做耶律德光,這人很年輕 ,但是具有非凡的智慧,他在一次次的部落爭鬥中,逐漸意識到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自己人自相殘殺的結果就是,自己人越殺越少,而敵人卻是越來越多。

在一次次的思索中,遍訪周邊的智者,又經過自己部落的幾個老者同意之後,就向周邊的契丹部落派出了使者,邀請他們的頭人來這裡聚會,商量一下怎麼才能壯大契丹的事情。

當武力征服不了別人的時候,就會坐下來用道理說服別人,但是道理是誰的道理,想拿出一個公平的方法,那是需要各方都要捨棄一些權力,才能獲取別人的友誼!

而這些部落已經獲得的利益是不會輕易拿出來的,要知道那可都是自己的族人一刀一槍搶回來的,豈是你說上幾句話就能夠捨棄的東西。

其實這些部落的頭人也都是耶律德光的親戚,無非就是他的三大爺,三表大爺之類的遠房親戚,但是在切實的利益面前,一切都顯得是那麼的蒼白無力。

第一次的商談就這麼不歡而散了,耶律德光一點都不生氣 ,自己只是付出了幾頭羊而已,但是他們卻是需要自己的生命償還。

第二天,耶律德光就率領三萬騎兵,殺向了距離他最近的,他的三大爺的部落。

這個部落距離他只有五十里,一隻都是跟隨者耶律德光是哪棟,不斷地侵蝕這他們的利益,耶律德光本來好心請他過來的意思就是說,咱們合兵一處才能打敗其他的部落,今後你們可以在我的草場上自由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