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後來是好了,但精神卻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就在這個時候李存瑁犯境,這就更讓朱溫感到力不從心,本來想冊立太子給朱友文,但是大臣們都是不同意。

這些大臣身後都是站著一個或是幾個的皇子,也就是朱溫的兒子,誰讓他的兒子多呢,親生的就有七個,認得義子更是有七八個之多,但是這些兒子之中,最得朱溫喜歡的就是現在鎮守關中的朱友文。

這個朱友文要是親生的也就罷了,可他偏偏是個義子,這就成了朝中大臣攻擊他的理由!

而且這個理由還真的說得過去,別說什麼親生的和保養的一樣,就是朱溫這些個皇后妃子們都不願意,朱友文一旦接受皇位,那梁國還是梁國嗎,關鍵還是朱家的梁國嗎!

但此時的梁國的大臣們已經暗地裡分為兩派,一派支援朱溫的親子朱友珪,而另一排至此朱友文,這是因為最近朱友文屢立奇功,這一部分大臣就認為只有朱友文能將梁國發揚光大。

關鍵是這個朱友文的變現讓這些自命為清流的官員很認可,所作所為簡直就是符合一代明君的標準,孝順父王,對自己的兄弟友善,尤其是奪其權柄的朱久之甘願放棄已經到手的權利,也要維護兄弟的友情,這是多麼寶貴的品質啊!

朱友文卻是不管朝廷紛紛拋來的橄欖枝,只是在觀眾境內組織民眾開荒種糧,修建起了幾十個的像堡壘一樣的建築,每個建築都類似於一個小城池一般。

這些小城池如果讓有心人仔細的在圖紙上一一的標定位置,就會發現這些城池連線起來,那就是一座超大的城池,甚至比原來的長安都要大。

這些層次只見建個十里,在關中平原之上竟然成八角之勢,在這些城池之間,農田已經泛綠,莊稼長勢良好,可以預見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

而漢中此時卻是亂成一團,不知從南里來了一大隊的土匪,專門劫掠在城外的豪門大戶,一時之間這些豪門大戶紛紛的搬到城內居住,夜晚的漢中城外簡直就是土匪的天下。

李從曮已經組織了十幾次的圍剿,都以失敗告終,無奈之下就將這個清繳土匪的任務交給了譚三,這可真是讓譚三有點哭笑不得,那裡有自己抓自己的道理!

漢中人平時都是指望著這些豪門大戶生活,因為他們的土地都是這些人所有,現在被劫掠的豪門大戶,只剩下了城內的大宅,而城外的產業也就算是完了。

這些人紛紛到李從曮面前哭訴自己的遭遇,樂視李從曮也沒有辦法,只能是找譚三商量對策,原來的馬山跟著楊建章回了鳳翔不久,就被李茂貞以挑撥父子關係,意圖謀反為理由斬首於市了。

這就相當於斷了李從曮的一條臂膀,導致現在李從曮一時之間是真的找不到人出謀劃策,只能找“忠厚老實”的譚三商量各種事宜。

譚三就出了個餿主意,那就是讓這些大戶將城外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譚三稱自己在清繳土匪的過程中就發現,這些土匪並不會滋擾平民百姓。

對李從曮來說,誰種地都不要緊,關鍵是要能收上來糧食就行,可是找這些大戶商量的時候,這些大戶當然就不願意了,這些土地可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本,怎麼能賤賣給農民呢。

商量了幾次無果之後,按照譚三所說,根本就別搭理他們,反正城外的莊稼長勢良好,眼看就是一個豐收年,到時候只要是咱們收上來糧食,管他土地是誰的呢!

這話太對李從曮的胃口了,可不是嗎!我管你們願意不願意呢,只要是能收上當年的軍糧,有沒有你們這些大戶又如何呢,難道你們還敢阻擋我收軍糧不成!

其實城外的這些大戶的資產,大部分都已經進了譚三的口袋,難道讓你們這些大戶為富不仁嗎!

而城外的老百姓也是很高興,自己種自己的地,根本就沒有什麼亂七八糟的事,而且譚將軍一日三次的來回巡視,這裡的土匪早就跑得一乾二淨了!

譚三沒事就去找道人說話聊天,這個道士平日裡一派的高人模樣,可是到了譚三面前就原形畢露了,喝醉了說髒話罵人,什麼事不幹,這些事可不都是他策劃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