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不過如此(第1/2頁)
章節報錯
李茂貞接到信使的回覆,哈哈一笑道:“不就是點糧食嗎,下回再說,咱們不缺那玩意兒!”
他是真不缺糧食,本身鳳翔就是關中產糧的地區之一,而且除了朱溫經常來此搗亂,鳳翔的社會穩定與治安一直都是很好的,所以李茂貞不發愁糧食。
而且他的大兒子李從曮又佔據漢中這塊風水寶地,又可以從陳倉道從西蜀長途販運糧食,所以他過得一直都不錯,這一點也讓朱溫是羨慕嫉妒恨,一直就想搶奪鳳翔為己用。
可是朱溫佔據的就是現在河南、河北、山東一帶,這些地方原來是黃巢作亂,現在又是他在統治著,朱溫原來就是黃巢軍中的大將,後來投的大唐。
這些地方早就被前前後後禍害的千瘡百孔,百里無人煙是十室九空,野草長得比人高,地裡真的沒有糧食,雖然朱溫也在進行屯田的政策,就是不打仗的兵都要去種地。
可是畢竟人太少,有沒有什麼工具農具,所以每年的收成是真的不多,但也是聊勝於無吧!
不但種的糧食產出太少,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統治的地區都是平原地帶,自古就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除了佔據函谷關、潼關、浦津關、阻擋了關內的侵擾。
還有其他地區的大大小小几十個關卡,這些關卡都是兵家必爭之地,都是需要派大軍駐守,所以朱溫就經常有一種捉襟見肘的感覺,不是糧食不夠吃,就是人員不夠用。
這就是沒有地圖的弱點,不知天下大勢,也不知自己將何去何從,只能是拆了西牆補東牆,天天忙忙碌碌,卻是不見情況有一絲好轉,而且還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
譚三將人手分成三批,分別從陳倉道、儻駱道、褒斜道進入漢中,一是人少不被人注意,二是也考察一下三條路的實際狀況如何。
譚三走的是最短的褒斜道,這條路前扮成還行,中間及後端簡直就是在懸崖峭壁之上行走,道路狹窄不說,而且很多道路都損毀嚴重,只是勉強過人,一不注意就會跌落深淵!
譚三經過半個月的時間終於踏上了漢中的土地,真的是感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呀!找到城內那家大家商量好匯合的“西蜀第一家”客棧的時候,就看到另一隊的領隊袁彬正站在門口四處張望。
看到譚三等人到來,高興的一跳多高,趕緊上來牽馬問候情況,他們比譚三早到兩天而已,袁彬已經在客棧附近單獨買下了整整一個的獨院。
而另一隊至今還沒有訊息,譚三和袁彬估摸著差不多就這兩天到,安排人繼續道客棧外等候,原來袁彬走的是儻駱道,除了上山下山頗多外,道路情況還算不錯,並沒有譚三遇到的什麼道路損壞的事情發生。
但要是走這條道,就有一個問題就是,大量的馬匹不太適合走這樣的階梯道路,倒是很適合走褒斜道,這就難了!只能等另一隊從陳倉道過來再說吧。
袁彬來的這兩天也沒有閒著,在漢中已經是打探了一些情況,李從曮鎮守漢中,管理的倒不是很嚴,凡是往陳倉道去往風向的商隊,並不管制你販運的什麼,就是鹽鐵也沒有關係。
這別的商隊很少走除了陳倉道外的那三條道路,這是因為子午道被重兵把守著,根本就不叫過,實在是這條路出去可就是長安,那是朱溫的地盤。
袁彬也去看了自己家的老宅,已經是房倒屋塌被別人在原地重新起了一座宅院,而袁彬假的仇人,已經去了成都當官,讓袁彬至今還是狠狠不已!
袁彬在漢中城內選了一處位置,原是一家染布的作坊,但是經營不善正在往外出兌,袁彬已經是找了漢中府的主簿大人當保人,就等著譚三到了看看就可以交錢買下來了。
城外到處都是農莊,但都是大家大戶的莊園,一時之間還真找不到有願意的出兌的,按照漢中府司馬(其實叫興元府,為了好記這裡還叫漢中)的話就是,漢中平原地帶,都是 以種地為生,想找到莊園不太容易。
譚三問道:“可知司馬名號?”
袁彬道:“姓錢名端橫!”
譚三一愣道:“這廝還在此當官,還沒死呢?”原來這人與譚三有舊,而且是有些仇怨!
當初這位司馬大人就是譚三征討西川時候的前鋒營記事,隊伍撤回長安之時,就是這傢伙告發他們,才致使一直穩穩撤退的大軍在漢中遭到了王健的埋伏,致使大量的軍中袍澤死在了漢中。
譚三拼死護佑昭宗皇帝從子午道返回長安,才被昭宗皇帝賞賜莊園並調入宮內當了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