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在這個世界沒落,也被很多人遺忘。

都知道自古中醫上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

名醫譽滿杏林。

在古代中醫和西醫診斷不同,在古代可沒有先進診斷儀器,只有靠診脈手段。

望、聞、問、切。

而古代明朝有一位名醫李中梓,在他的行方智圓心小膽大論記載著金句;望問問切宜詳,補瀉寒溫宜辨。

說的是診脈易學,要達到大醫精誠是太難。

當一個人他自身有沒有病,可從精氣神一體可從四診斷看出。

卻沒幾個人知道,四診中的望氣其實是難度最高的。

望氣在自古中醫就有“醫者意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也證明了望氣在診斷病症中的重要性。

雖說望氣比起診脈還要難,但易學難精。

而且望氣的重要性,是氣與形,色關係密切,氣為本,氣充形而形載氣,氣足則色豔。

往往一般是指人的氣色,氣色好壞一般能看出身體健康狀況。

所以說,若在望形、望色基礎上再進一步結合“望氣”。

可觀察病人全身和區域性的神,色,形的變化,將望氣結合進去,可以大大提升診斷和預測的正確率。

古代可沒有什麼CT,彩超,X光線。

所以說中醫博大精深,易學難精。

葉離回到老宅,就一直思考一個問題。

雖說自己不懂中醫,可他試想著拿中醫和西醫結合在一起。

利用外科手術指標,術後用中醫治本。

但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這才是葉離要認真,斟酌思考的目標。

眾所周知的是中醫治標也治本,主要見效慢。

而不像西醫治標不治本。

“葉離你一回來就心不在焉的,想什麼呢!”蘇依依坐著輪椅來到葉離身旁。

葉離回過神,“沒事,我是在思考要不要學下中醫。”

“中醫!”

蘇依依第一反應是想到中醫複雜不好學,就一箇中藥名的用途,歸經就跟英語單詞一樣難記難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