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曹柘已然在採購了一些生活物資後,上了武當山。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便已然是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

所以武當山上並不是只有武當派,在張三丰在這裡傳道之前,便已經是許多尋仙修道之人的隱居避世之所。

當然,因為沒有一個統一的大派坐鎮此處,所以山上的道觀,大多數佔著一小塊地方,立下一方窄小天地,自成一派,又有了別樣自如。

曹柘一路深入此山中,見到不少隱修之人,僅僅只是結廬而居,半日修行,半日耕種,自給自足,怡然自樂。

也有一些人,卻是在沽名釣譽,學那太公釣於渭水,諸葛隱於南陽,期待有一日會有達官顯貴,前來請他們出山。

至於是否有真本事,便見仁見智了。

一路進山,曹柘對自己接連使用了幾十次鑑定術。

每一次的堅定結果差別都不大。

因為時刻貫通大周天的緣故,身體資料一直在增長,速度且不慢。

但是最關鍵,也最重要的悟性,卻並沒有得到加持。

“或許···是我想錯了?”

“張三丰的悟性提升,只能透過追逐其本性,將本性擴大,而不能透過契合其原本的某些軌跡,而達到同等效果?”曹柘有些說不出的失望。

劍冢之行,本就不太順意。

如今上了武當山,依舊只能是白跑一趟?

在山裡轉了三四天,見到了不少山中清修之士。

這群人中,通曉武學者甚少,便是會···也只是一些簡單的健身、強體、防身的功夫,多數是與山中的一些野獸搏鬥歷練出來的。

如此不免讓曹柘更加失望。

只是就這麼下山離去,難免不甘心。

站在武當天柱峰頂,眺望著遠處的雲海浮沉,曹柘正想著心事,雜念四起。

卻突然聽到了遠處,有擔柴的老道,正在高歌。

歌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執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

此為《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歷來是道家經典,道人必學典籍。

曹柘本就是知道此篇的。

少林寺藏經閣裡,不僅有此篇,且還有數種註解過的孤本。

雖然和尚廟裡藏道經,說起來有些古怪,其實並不稀奇。

佛家本是外來的,要想融入本土,自然當花費些功夫取長補短。

這麼多年來,佛與道與儒···甚至是先秦的諸子百家,早就已經是相互摻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除了核心精義之外,外在表象實則難以分的清清楚楚。

藏經閣不至於藏著一整個道藏,卻也將一些經典的道、儒典籍收錄。

雖早就知道此篇《清靜經》,甚至背誦在心,如今聽這不通武學,不懂內功修煉,卻在山中安貧樂道的老道人唱來,曹柘卻又有了新的感受。

漸漸不覺沉溺其中,心中與老道人迎合背誦。

一陣山風吹來,清涼之意,如靈機灌頂。

恍惚間,曹柘像是窺見了這山巒起伏,雲遮霧繞之外的另一番自然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