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零二十六章:萬神殿=東林黨(求雙倍baodi)(第2/2頁)
章節報錯
甚至於古希臘諸神的權力更替也和壽命有關,要不是父輩老了,下一輩還真幹不過他們!
可現在這些都沒有了。
因為他們可以永遠不死,所以神靈們開始覺得,自己是永恆的!
既然永遠不會死亡,甚至於他們的生活質量永遠不會降低,那他們為什麼要對死亡豁達?
根本不存在!
按照年歲來說,宙斯早就該死了。可現在呢?他依然每天可以和美女或者美少年做愛做的事情。要是死了,這些就不存在了!
他能不害怕死亡麼?
這不丟人。
至少宙斯是這麼覺得的。
“誰不害怕死亡呢?哪怕那些以死亡為名的死神,也害怕死亡!是的,我害怕了,凱。這不羞恥。”
宙斯面對凱的質問,並沒有表現的太過於憤怒。
其實在他承認自己膽小的那一刻,不僅沒覺得丟人,反而有一種解脫一般的感覺。
就好像……人不要臉天下無敵!
人一旦放下羞恥心,那就真就沒什麼可怕的了。
當然宙斯可不會自己一個人扛這個。
他扭頭看向了其他人:“你們不怕死麼?你們願意面對格爾麼?!!”
諸神沉默不語。
事實上,之前開會的時候,很多人提議發兵討伐格爾。但每一次都無疾而終。
是不是覺得,裡面還有勇敢的人?
真這麼想,就錯了!
知道東林黨麼?
大明亡國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人歸咎於皇帝說萬曆皇帝懈怠怠政,天啟皇帝荒唐無度,崇禎皇帝多疑寡斷,也有人指責閹黨說魏忠賢一夥禍國殃民殘害忠良。還有人認為是流寇作亂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四處燒殺搶掠,動搖了大明統治。但仔細研究明朝歷史就會發現導致大明覆亡的罪魁禍首,其實是東林黨人。
說起東林黨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五人墓碑記》中那個不畏強權的周順昌,或者是鐵骨錚錚的楊漣、左光斗,但如果深入瞭解明朝後期的歷史,就會發現東林黨人並非都是正面形象,特別是後期的東林黨人其中不乏一批自詡清高、不務實事的“憤青“,正是這些人把大明推向了覆亡的深淵。東林黨人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喜歡高談闊論,動不動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是真到了國家危難之際他們卻往往袖手旁觀,甚至推波助瀾。
東林黨人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喜歡高談闊論,動不動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是真到了國家危難之際他們卻往往袖手旁觀,甚至推波助瀾。1642年大明迎來了一個難得的機會,當時明清之間剛剛結束了松錦之戰,雖然明軍慘敗但清軍也元氣大傷,清太宗皇太極意識到,想要徹底打敗龐大的明朝並非易事,於是主動向明朝提出議和。皇太極的誠意很足,他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迎接明朝使臣,態度誠懇,開出的條件也相當友好:以寧遠、塔山一線為界,互不侵犯;遣返明朝逃民;明朝每年向清朝提供白銀和黃金,換取人參和貂皮;兩國結為兄弟之邦。對於內憂外患的明朝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喘息的良機,如果能夠與北方的滿清議和,集中力量平定內亂改革弊政,大明完全有可能延續國祚。
東林黨人卻對此嗤之以鼻,他們高喊“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叫嚷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在他們看來堂堂天朝上國怎能與蠻夷議和?提出這種建議的人簡直就是大明的罪人!在這種輿論壓力下崇禎皇帝為了表明自己的立場,將議和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兵部尚書陳新甲,他以“私通敵國“的罪名處死了陳新甲,斷然拒絕了滿清的議和提議。
大明錯過了一個可能改變歷史走向的機會,而這僅僅是東林黨人誤國的開始……
東林黨人不僅在對外政策上誤國在內政方面也是問題重重,他們與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的鬥爭,幾乎貫穿了整個天啟朝,表面上東林黨人似乎佔據了道德高地,高喊著要改革時弊營造清正廉潔的吏治,而宦官集團則是他們的對立面,專權弄政殘害忠良貪汙腐化。宦官的權力來源於皇帝,沒有皇帝的支援宦官是沒有話語權的,魏忠賢是看著天啟長大的老奴才,對皇帝那是忠心耿耿恭恭敬敬。閹黨作惡說白了就是皇帝默許的結果,東林黨人跟宦官鬥,歸根結底就是在跟皇權叫板。這幫東林黨人天天把“忠君愛國“掛在嘴邊,明明知道閹黨是皇帝的爪牙,是皇帝為了制衡他們故意扶植的勢力還要死磕到底,閹黨貪汙腐化東林黨中貪得無厭的人也不在少數。
李自成打進北京城的時候最後還守在崇禎身邊的,就剩下幾個太監了,那些平時高喊“君父“的東林黨人呢?不是跪著投降李自成,就是轉頭去舔清朝的腳後跟。東林黨和閹黨整天掐來掐去搞得朝廷上下雞飛狗跳,哪還有心思治理國家?內憂外患的大明哪經得起這麼折騰?
崇禎自縊煤山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南明政權,東林黨人立馬又開始施展他們的“鬥爭藝術“,這幫人要麼暗中操控要麼明目張膽地利用南明朝廷,整天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國家都快亡了還在那兒勾心鬥角。
東林黨人的另一個“絕活“——清議,這幫人最愛乾的事就是對朝政指手畫腳,動不動就批評這個抨擊那個,表面上看他們是在匡扶正義維護道德,可實際上不過是在沽名釣譽,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罷了。
錢謙益這位仁兄在明朝時可是個大名人以清高著稱,可等到清兵入關他立馬變臉跑去給清朝當官,後來還寫了本《投筐集》專門記錄自己投降的“光榮“歷程。
東林黨人還喜歡搞“黨同伐異“,誰要是跟他們意見不一樣立馬就給扣上一頂“奸臣“、“小人“的帽子,長此以往朝廷上下人人自危誰還敢說真話?崇禎年間有個叫黃道周的大臣本來是個正直的人,可他因為反對東林黨的一些做法,就被扣上了“閹黨餘孽“的帽子,結果這位忠臣被迫離開朝廷最後鬱鬱而終。這幫人整天嘰嘰歪歪可真到了該他們出力的時候又縮得比誰都快,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兵臨城下,東林黨的大佬們都幹嘛去了?要麼逃之夭夭要麼投降敵人,那些平日裡高喊“君父“的東林黨人,這會兒怎麼不見人影了?東林黨人就是一幫只會耍嘴皮子的“鍵盤俠“,他們整天標榜自己多麼清高多麼愛國,可真到了國家危難之際他們除了逃跑就是投降,這樣的人有什麼資格稱自己為忠臣良將?東林黨人的另一個致命弱點就是他們對實際國情的認識嚴重脫節,這幫人整天在書齋裡讀聖賢書高談闊論,對國家面臨的真實困境卻一無所知。
農民起義中東林黨人總是把農民起義簡單地歸結為“流寇作亂“,認為只要嚴懲不貸就能平息,他們根本不去思考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農民揭竿而起,其實這背後反映的是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和經濟問題,可東林黨人對此視而不見只會喊打喊殺。崇禎年間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東林黨人的對策是加派軍隊加重稅收結果適得其反,稅收加重農民更加不堪重負;軍隊增加卻無錢糧可發,這不是抱薪救火嗎?東林黨人總是標榜“攘外必先安內“認為只要內部安定了,外患自然就會消除,這種想法簡直是天真得可笑!明朝後期,滿清已經成長為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如果不積極備戰光靠“安內“能解決問題嗎?
結果在東林黨人的影響下朝廷對邊防的投入越來越少,到崇禎年間連軍餉都發不出來了,你說這仗怎麼打?這種做法導致的結果就是朝廷上下人人自危誰也不敢擔當,有能力的人不敢施,怕被扣上“奸臣“的帽子,沒能力的人反而大行其道,因為他們善於溜鬚拍馬迎合東林黨人的口味。崇禎皇帝在位期間換了將近50個內閣大臣,很多時候一個大臣剛剛熟悉業務還沒來得及做點事,就被東林黨人告倒了,這不是在耽誤國家大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