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大抬杆,正是我軍抗戰時期的珍貴結晶。

來無影,去無蹤。

葦塘裡邊拉戰線。

打得鬼孑叫祖宗。

端崗樓像拔大蔥。

過去火槍打大雁,

現在專打鬼孑兵!

(都認識鬼孑這倆字怎麼唸的對吧,不需要狐狸再注音了吧?)

這個大抬杆槍正是白洋淀雁翎隊打擊侵略者的有力武器。

小日子過得不錯的日本人稱之為:掃帚炮。

“大王,這是根據您的設計而製成的前裝式滑膛槍。”何玉琦指著身後的一款槍械。

“長度188厘米,口徑只有50毫米。只不過精準度不算太高。”何玉琦說道,“這也是滑膛槍的通病。”

唐煜點點頭,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滑膛槍沒有膛線,只有大規模裝備軍中,依靠數量引發質變。

“請大王為他賜名。”何玉琦一拱到地。

唐煜想了想,“今年正好是大堯國祚第863年,就叫他唐堯63式步槍好了,簡稱63式。”

63式?蕭筠和何玉琦在心裡默唸到這個名字。雖然說感覺怪怪的,但是卻有種說不出來的韻律感。

“謝大王賜名。”何玉琦連忙謝恩。

其實這個所謂的63式,自然也是唐煜抄襲原本世界的武器而來的。63式最初的原型是1740年英國的標準步槍,La

d Patte

Musket。直譯過來就是土地模式上的滑膛槍。

是英軍一種制式的陸上型鳥銃。雖說準頭不怎麼樣,但是在軍隊中依舊大受歡迎,被士兵們成為褐貝絲。

這款滑膛槍全長117厘米,口徑19毫米。

最後就是這個19毫米,難住了一大批工匠。實在是不好掌握的一個精度。

最後唐煜忽然想到了另外一款滑膛槍,那就是北非部落戰爭中,最受歡迎的大口徑火器,卡拜爾滑膛槍。

這種滑膛槍長約1.8米,口徑在67毫米左右。這就有了極大的操作空間。唐煜又借鑑了一部分1777式法式滑膛槍的設計,最終形成了這個最終款,63式步槍。

“大王,這是火槍的最後一位。後裝式線膛槍。雖然他現在的設計遠遠達不到我們預期的要求,但是作為過渡產品使用卻並沒有問題。唯一的缺點就是造價太高。”

早期的線膛式步槍為什麼幹不過滑膛式步槍?不就是因為膛線的問題嗎?實際上義大利貴族很早就擁有線膛槍,只不過那玩意膛線造價高不說,還全是手工打磨,看起來花紋雜亂無章,起到的穩定彈道的作用也強的有限,根本達不到今天機械化生產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