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沒有我大堯的庇護,孔家就是個任人揉捏的軟柿子。

但是投靠堯國就不一樣了。若是堯國勝了,那自然皆大歡喜,孔大人和凌將軍加官進爵不在話下。

就算戰事不利,孔大人也可以拖家帶口,和大軍一同前往堯國不是嗎?

憑藉獻城之功,榮華富貴樣樣不少,二位也能東山再起。許家就算有天大的本事,還能跑到堯國來報復?”

一段話說得真是感人肺腑,要不是知道這個謊言就是他編的,連徐奕自己都快信了。

說起來,徐奕還要感謝孔家二房的那位續絃,要不是她,自己這兒還得絞盡腦汁地去想如何勸說這些人倒戈呢。

還有李肅和雷勃二人的先鋒軍,來得太及時了!逼得小孤縣四面城門緊閉,訊息閉塞。這才有了自己施展的舞臺。

孔岫聽完徐奕的話後在心裡長嘆一聲,這是說到我心縫兒裡啦!對於自己的立場又堅定了幾分。

若是讓徐奕知道,自己之前拿孔岫的家眷威脅還比不過這一番“肺腑之言”的話,不知會如何想呢!

凌宏也是低頭思索起徐奕的話來。

其實也不能去責怪為什麼不忠於祁國的問題。

首先來說是各國之間約定俗成的規矩造成的。對於平民來說,他是哪個國家的平民,就是哪個國家的人。封君對封地上的所有平民和土地的所有權是得到天子的同意的。

注意,是所有平民。

也就是說貴族除外。

大商朝甚至之前的皇朝,都沒有說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這一說法。

最初的規定就是:所有的貴族都是大商朝的貴族,不管是天子冊封的也好,諸侯冊封的也罷,都是貴族。

而貴族就相對自由起來,他們可以選擇遊歷,然後在不同國家出仕為官。比如在鄭國拿到了爵位,然後跑去曹國做官,這也是完全可以的。

只是到了後來,各國紛爭不斷,國家意識開始加強,各國開始強調臣子的忠誠一說,原來的規定就開始慢慢演變,最後成了貴族戰敗後投降,可是選擇出仕受降國,而且受降國也是比較願意接納一些降臣的。

所以對於這些小貴族來說,出仕他國並不是一件不能考慮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只有自身和家族的利益,至於對國家的忠誠,則沒有那麼濃重。

更何況如今祁國朝廷真的是烏煙瘴氣,田康權勢旁落,孫敏手握大權,還有一些貴族陽奉陰違,明爭暗鬥。

想要晉升絕對是難上加難。也難怪會產生反叛之心。

當然,在祁國肯定也會有忠義之士,為這個國家貢獻著自己的忠誠,在哪個國家都會有,但是很可惜,孔岫和凌宏兩人都不是這類人。或許與患難與共有關吧?

祁國百餘年大致和平安定,雖說與堯國偶有摩擦,但雙方都還算剋制,唯一一次就是楊安之亂,可惜以元帥孫玉輝自殺,湯郃投降為終。這對於小貴族而言實在是 太遙遠了。

反倒是成全了堯國。

現在若是換了跟蕭筠,和南馥討論投降的事,只怕他們第一反應是拿刀砍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