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嗐,”劉衡嘆了口氣,“下官剛走到一半,又有官吏來報,說是大王又翻牆走了。”

洛瑾:……

半晌,洛瑾才訕訕地說道,“大王一向如此,不拘小節,劉大人慢慢就會習慣的。”

也沒法不習慣吶,誰讓你攤上這麼個玩意兒呢?

久聞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聖人有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大王不拘於小節,故而能唯才是舉,察納雅言,實乃大堯中興之兆。洛瑾在心裡默默安慰自己。

“劉大人,方才登門拜訪,還是有一事相求。”

“相爺言重了,下官毫末之才,哪裡當得起相爺請教。”劉衡連忙謙虛。

“今日大王給我出了個題,讓我回去想一下,什麼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五日之後的大朝會上,要當眾問我,大王說,若有不懂之處,可以詢問劉大人,故而前去拜訪。”

“還請劉大人教我。”說著,就要行弟子之禮。

劉衡哪裡能受洛瑾這一拜?趕忙上前攙扶,“哎呀呀,相爺言重了,這也並不是什麼不傳之秘,相爺莫要行禮。”

應該說這個時代雖然沒有智慧財產權,但是大家對知識的保護卻是一等一的嚴密。

大貴族壟斷學問,以成為家學,只有本家之人才能學習,嚴禁外傳。

劉衡把洛瑾扶回主位,思慮片刻,才說道,“相爺,剛才大王總結的那一句甚是精闢。不錯,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大王之智,堪比韓,荀。(韓,韓良。荀,荀丹。兩人都是開派立宗的聖賢)依下官這幾月隨大王的學習來看,此言甚妙。

首先,科技之解,乃為科學技術。所謂科學,便是以往我等所認為的天地至理。所謂天道有常,天地執行之理,是有跡可循的,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規律,就可以加以利用。

下官曾聽聞民間有一俗語,叫做: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說,如果早上起來看到天邊有朝霞的話,那麼今天的天氣就會不好,如果傍晚看到有晚霞的話,那麼明天就是一個好天氣。

這便是天地執行的規律之一,只要我等加以利用,就能大致判斷出天氣如何。

那麼至於為什麼會出現‘朝霞不出門’的情況,它出現的原因又是什麼,那就是大王口中的科學。

再說技術,所謂技術包含的方面更加廣闊,簡單來說,工匠的製作工具的方法就叫做技術。

下官平日喜好擺弄些榫卯木匠的夥計,如何讓榫卯堅固而能夠承受重量,這也是技術。”

洛瑾聽後皺著眉頭問,“那麼這些科學和技術是如何同生產力聯絡的呢?那個大王口中的生產力又是什麼?”

劉衡繼續回答道:“相爺,下官微末之時,髮妻曾居家紡布,以貼補家用,只是可惜紡車只有一個紡錘,整日下來,身心疲憊,一個月紡不了一匹布。

後來,下官嘗試稍稍改進,換為五個紡錘,效率大大增加。

大王看過下官的作品後,又將手搖紡車增加了踏板,用腳踏紡布,更為省力。

眾人合力,一個月能紡出四五匹布。

大王還有一樣農具,喚作曲轅犁,耕地之時,哪怕髮鬚斑白的老農也能夠一個人輕鬆犁地,而不需藉助畜力。

下官斗膽猜測,大王所說的生產力,就是一個百姓透過勞動所能夠生產的物品,無論是織布還是耕種。

大王利用科技,改進工具,讓百姓能夠獲得更多的收穫,這就是大王說的,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