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國開國君主就是成暘的御者。

也就是給成暘的戰車趕馬的。

現在天下歷經數百年,戰車因為其靈活性低,難以轉向,操作性強而被逐漸淘汰。

畢竟天下列國,互相征伐。原本各國的軍隊計程車兵都是由那些家裡有地的小地主階級組成。

而那些沒有田地的佃農和野人,是沒有資格參軍打仗的。

隨著戰爭的開展,這些地主階級已經無法滿足君主不斷徵兵的需求了。

而那些難以生存的佃農,開始走進徵兵的視線。

而這些人想要完全學會操作戰車,需要訓練很長的時間。

所以,戰車開始逐漸從戰場上淘汰下來。

而輕便的步兵,開始逐漸登上歷史舞臺。

並且逐漸演變出,槍兵,戟兵,大刀兵等等不同兵種。

而騎兵卻少有人提及。

一方面是騎兵訓練困難。在唐煜拿出馬蹬之前,想要有一個成熟的騎兵,至少需要一兩年以上的訓練,才能保證士兵能抓住馬鬃,並在馬背上保持平衡。

有了馬鞍馬蹬以後,只需要進行三個月的戰陣訓練,一支騎兵就可以拉上戰場,參加戰鬥。

另一方面,是大多數國家都不產馬。

只有堯國平原盛產優良戰馬。

祁國曹國,甚至鄭國北部,雖然也能養馬,但馬匹質量遠遠不如堯國。

是以在戰車兵不復存在之後,這幾國便沒有再大規模飼養馬匹。

有時候曹國會從西夷進口一些良馬,賣予祁國和鄭國,但數量也不多。

實際上,就連堯國之前也沒有大規模養馬。

主要是沒用。

訓練一支騎兵軍團的財力,足夠養五六支步兵軍團了,費那個勁幹嘛?!

但這一切,都會在唐煜拿出馬蹬以後,有所改變。

祁國六萬軍隊在平原郡的平原上損失殆盡,餘下的人馬只能死守鎮武城,再難有其他行動。

至於俘虜的那些壯丁們,段克禮從祁軍的繳獲中分出一份給他們作為回鄉的路費。

若是不願回鄉,也可以留下參軍。

段克禮也知道,日後主公唐煜恢復堯國,國內不可能只有三四支軍團。

這些壯丁都是日後的軍隊人選,現在留下開始一些相應的訓練,也好過日後倉促徵召。

於是,段克禮就在鎮武城外安營紮寨,一方面監視城內情況,一方面訓練壯丁,整軍備戰。

另一邊,唐煜大軍浩浩蕩蕩行進了八九天,終於來到了玉壺關外。

“傳令三軍,修整一日,後日攻城!”唐煜喚來傳令官,下令道。

玉壺關內,孫玉輝已經看到關外來了大批的堯軍,心裡早就心急如焚。

十幾日前自己就派出了斥候,想要把自己求援奏報傳回國內,如今也不知國內的援軍到了哪裡。

孫玉輝不知道,那些斥候早就被徐奕派人攔了下來。

那些奏報根本就沒傳到祁國國內。

當然,徐奕的人馬並沒有明目張膽的開赴到玉壺關南部,主要為的是到最後一刻的致命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