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十三營寨(第2/3頁)
章節報錯
蕭可義點了點頭,觀敵情就觀敵情,只要不去配合王茂用兵就行。
“王將軍有何高見?”蕭可義又看向王青鸞。
王青鸞自虎狼峪一戰後,險些丟了性命,廣捷營也被打殘。自那之後,王青鸞再不敢高談闊論,講什麼用兵之道。見蕭可義問到自己,便道:“青鸞以殿下馬首是瞻。”
蕭可義點點頭,王氏家族對他的態度已經變了,這一點蕭可義覺察的到。自童謠出現後,王氏家族的人再未拜會過自己,就連王青鸞這種小角色,也對自己是若即若離。
這是一種感覺,當然,有的時候,感覺代表的就是某種事實。
取下徐州之後,謝覽可用?王盛可用?還是王青鸞可用?
恐怕皆不可用。在家族利益至上的觀念裡,他們只會去追隨未來的君王,從而為家族謀得更大的利益。他們又怎會為了一個親王,得罪未來的太子?
那麼只有寒門出身的程歡喜,才有可能為自己所用。高門望族把持著朝政,寒門是很難出頭的。
蕭可義一念及此,便轉頭對程歡喜道:“程總管若是想去觀敵瞭陣,本帥選一些親衛中的好手,隨你前去,切莫出了意外。”
程歡喜忙道:“多謝殿下抬愛,只是觀一觀敵情,實在不宜人數過多。臣有兩名兩奴,一身武功還說得過去。臣帶此二人足矣。”
蕭可義的心意表達過了,便不在堅持,點頭答應了。
然後才問謝覽,謝覽知道,就算攻克十三營寨,功勞也要被王家搶了去,便說不宜出兵。
再問王盛時,王盛見眾人皆不肯出兵,自己若是堅持,蕭可義一旦同意自己出兵,區區五千兵馬,去攻打堅固的營寨,會不會象王青鸞一樣,落一個損兵折將的下場?
王盛便道不宜出兵。
那邊王茂左等右等,等來蕭可義一套“為大將軍賀”的說辭,不由勃然大怒。於是親筆修書一封,給族兄太尉王亮,如此這般講述一番。
盛怒之下,派出梁謨等四將,各自統兵兩萬,取十三營寨中的四個,各自攻打。
王茂心中算計,邱大千得到援軍之後,有兵馬近六萬。各營寨中約四千餘眾,以兩萬攻四千,可立於不敗之地。自己再帶一萬兵馬,伺機支援各部,取勝的把握極大。
午時加餐一頓,令眾軍士飽食之後,即刻發起攻擊。一時間,十三營寨前,殺聲振天,弓弩交錯,一場大戰開始了。
程歡喜離開帥帳之後,便帶上蒲巴和桑桑,換上尋常士卒的衣飾,各自騎了上好的駿馬,出了大營往北而來。
往北一段又折向西,那裡有一處無名山崗,若是立於山崗之上,可大略地窺得十三營寨全貌。
到達山崗近前,選了一條緩坡往山上馳去。剛到山崗之上,蒲巴忽然叫道:“前方有人!”
程歡喜心知有事,忙一勒馬韁,想要停下來,誰知馬蹄一軟,連人帶馬竟摔進陷馬坑內。蒲巴和桑桑也收勢不住,坐騎紛紛墜入坑內。
只有蒲巴輕功最好,在馬匹陷落的剎那間,腳尖一點馬背,借力往斜上方躍去,沒有落入坑中。
蒲巴雙足剛落地,一支弩箭“嗖”地迎面射來,蒲巴一個後仰,躲過弩箭,順手抽出了腰刀。
此時,林木中現出幾名燕軍服飾計程車卒,持著長矛彎刀,更有人帶了漁網,向蒲巴衝了過來。
蒲巴來不及解救程歡喜和桑桑,只能迎上去與幾名燕軍鬥作一團。
程歡喜墜坑之時,體內氣息自然運轉起來,雙腳離鐙,往旁邊側了一側,落在坑底,卻並未受傷。騎下的駿馬重重地撞在陷坑的牆壁上,然後才墜在坑底,折了兩腿,“咴咴”地哀鳴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