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四大名旦同臺獻藝(第1/4頁)
章節報錯
林桐的聲音沉穩和厚重,配合著胡琴的伴奏,將所有人都帶入到了那個京劇起源的年代。
“這組名噪一時的工筆重彩肖像,史稱《同光十三絕》!”
“畫中的十三位人物,皆為同治到光緒年間馳名京師的京劇名角兒,也是後世公認的華夏京劇藝術的奠基人!”
隨著卷軸緩緩的展開,十三位京劇界的老祖宗一一亮相。
“從徽班領袖,京劇鼻祖‘程長庚’,到‘伶界大王’譚鑫培,再到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當古老的畫卷徐徐展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段群英聚會的歷史,是一個定格血脈精魂,不可複製的華彩瞬間。”
鏡頭回到了春晚的直播現場,在一大群龍套演員展示完自己的身上之後,紛紛退場,將他們身後的舞臺展現了出來。
讓不少現場觀眾和電視機前的觀眾們都很吃驚的是,往年的京劇聯唱很簡單,一對一對,或者一個個的名家出來唱,但是今年看上去很是不同。
只見後面昏暗的舞臺上,十三個臺子上分別站著一位京劇演員,這種模式倒是讓大家眼前一亮。
莫非這是要一起大聯唱嗎?
忽然,熟悉的西皮流水的節奏響起,燈光打在了站在前排中間的那個臺子上。
在燈光的照耀下,林桐身穿一件紫色團花女帔,最引人矚目的當屬他頭上戴著的那套點翠的頭飾,在燈光下真的是熠熠生輝。
這一套行頭,全都是當年梅蘭芳先生使用過的,林桐一直都沒捨得拿出來,今天在這個萬眾矚目的舞臺上,林桐穿上這一套行頭,真的是鶴立雞群。
其實在後臺,不少京劇演員都裝作有意無意的來林桐的化妝間,想要見識一下傳說中梅蘭芳先生這套價值不菲的行頭。
看完之後,他們再看看自己的行頭,不由的有些自慚形穢。
果然,傳承有序的就是不一樣。
但是,就算是李正素都有些疑惑,林桐的這身行頭到底是從哪來的。
當初梅蘭芳先生的遺物,除了一些信件和不貴重的物品之外,其他的全都被梅寶玖先生捐獻給了梅蘭芳紀念館裡了。
面對師伯的詢問,林桐也是隻能說,自己是在外地的一個古董店裡淘到的,花了老鼻子錢了。
就連李正素都忍不住想要穿上試試了。
梅蘭芳先生的戲服和行頭,那料子都是從當初的皇宮裡流出來的,絕對上乘。
當年很多大角兒的行頭,尤其是蟒袍,幾乎都是正兒八經清宮裡的蟒袍,拿出來之後,修改了一下,就成了現在的戲服,可見有多麼的珍貴了。
而這件戲服,據說花了梅蘭芳先生七萬大洋,換算到現在,基本上就是上千萬了。
但是,你就算拿出來幾千萬,林桐也不可能賣給你的。
更值得一提的就是林桐頭上的這一套點翠的頭面了。
現在,這種製作工藝已經沒有了。
因為所謂的點翠,其實就是把翠鳥的羽毛,從活著的翠鳥身上拔下來,然後將其鑲嵌在金銀首飾上。
用點翠工藝製作出的首飾,光澤感好,色彩豔麗,只要在使用過程注意保護,光澤和色彩可以儲存很長時間。
由於當初點翠的手藝從宮廷流落到民間,尤其是戲曲行當的頭面,深受歡迎,結果大量的翠鳥遭到了捕殺。
就光林桐這頭上並不算多的點翠頭面,就需要整整八十隻翠鳥的羽毛才能做成,也就是說要活活的把八十隻翠鳥的羽毛拔下來,至於說翠鳥的下場,自然不必多說。
所以,在建國之後,翠鳥成為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所以點翠這種傳統工藝,也已經被現代的工藝所代替了。
現代的匠人們,利用染色的鵝毛或者藍色的綢緞來替代,效果還算不錯。
而林桐的這套點翠頭面,也是當初梅蘭芳先生使用過的,經過了幾十年的風雨,如今,還是光彩照人。
其實這種真正的點翠頭面,在華夏的京劇團裡還是有不少的,幾乎每一個臺柱子,都會有一套或者數套自己的點翠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