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讓人笑不活的《濟公傳》(第1/7頁)
章節報錯
大幕重新拉開,後面的背景一看就知道,這是一條長街。
舞臺上放著一張桌子,兩條長凳,一看就知道,這就是一個路邊攤。
一位小生演員出場,開口唱道,
“自幼兒讀詩書胸懷錦繡,
但不知何日裡才能出頭——”
林桐微微搖頭,這位小生演員的聲音太燥了。
果然,臺下不少人都是有些茫然,因為他們根本聽不懂這位小生演員在唱什麼。
其實這就是京劇讓人尷尬的地方。
很多人為什麼不喜歡聽京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個,聽不懂!
但是,這個只能算是藉口,畢竟義大利語也沒多少人會說,但是歌劇聽的人也不少。
不過,京劇的各個流派,並不是每一個流派都那麼受所有人的歡迎。
就像旦角的梅派和程派。
梅派字正腔圓,端莊大方,基本上大部分旦角學的都是梅派。
而程派在戲迷中就是兩個大反差,喜歡的能把程派捧上天,但是不喜歡的,一句都不想聽。
其實啊,每一個流派,都是這位祖師爺根據自己的自身條件創造出來的,也就是說,這種唱法,具有一定的獨特性。
你想要去學這種唱法,首先你要跟這位祖師爺的聲音特點比較相似,你才能學到精髓。
就像是郭德剛宗的麒派一樣。
麒麟童周信芳先生的麒派唱法,只要聽過的人都知道,聲音沙啞,但是有韻味。
這並不是人家估計的,只是因為周信芳先生因為常年唱戲,將自己的聲音累成這樣了。
如果換了另外一個人,這種嗓音,肯定是吃不了京劇這種“開口飯”了。
但是,人家周信芳先生厲害就厲害在了這裡。
根據自己的聲音特點,硬生生的創造出了麒派的唱腔,成為一代宗師。
而有很多他的追隨者,並沒有抓住麒派唱腔的精髓,而是刻意的去追求那種啞嗓的感覺。
這就是本末倒置了。
周信芳的麒派的精髓並不是嗓音的沙啞,而是那種韻味和勁頭。
這一點,郭德剛學的是真不錯。
麒派的唱法,在他這裡表現的非常出色,他的聲音條件非常好,也沒有去刻意的把自己的聲音故意的弄的很啞,反而唱出了麒派的韻味。
就連麒派現在的掌門人都認為,郭德剛的麒派,有味道。
而出場的這位小生演員,唱出來的感覺就是太過於追求派別的味道,反而忘記了本真,導致聲音有些發飄。
就算是林桐,也得連猜帶蒙的,才能知道他唱的是什麼。
那就別說臺下的觀眾了,估計耳朵裡全是“咿呀咿呀——”。
沒辦法,戲曲沒落到如今的地步,演員的沒落其實是最大的原因。
還是那句話,演員們已經沒有那種我不好好唱就會餓死的那種急迫感,戲曲演員現在已經成了一個工作,而不是單單是一個手藝。
工作沒了,我可以再找。
但是手藝沒了,那就要餓死了!
就像林桐,當初一屆的學生裡,現在從事京劇的,只剩下他一個人了,其他的人早就離開了戲曲的行業。
林桐也是一陣的無奈,想要振興京劇,談何容易啊!
但是,看到郭德剛還在不遺餘力的唱戲,為京劇盡著自己的一份力,林桐的心中也是一片火熱。
“小生周志奎,臨安人士,幼讀詩書,一心功名,今日與眾學友約定會文,看天色不早,不免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