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舞臺上就是如此。

就算是梅蘭芳,如果和他搭戲的那個人實力不行的話,梅蘭芳也唱不出什麼太大的名堂來。

必須要是兩個人都是名角,兩個人都卯上了,都用上吃奶的勁兒,這樣的演出,那才是真正的好看。

這也是為什麼一個戲班子裡,角兒很重要,但是配戲的人,也同樣重要,四梁八柱,必須都要是能跟角兒對上戲的人,否則的話,就靠一個角兒,照樣你吸引不來老戲迷。

但是,還有一點更重要的,就是對戲的兩個人必須要戲路合適,並不是任何兩位頂級的藝術家在一起,都能夠唱出來一出好戲的。

馬派的創始人馬連良大師和四大名旦都有過合作,但是要說合作最默契,時間最長的,那必須要屬梅蘭芳先生了。

而只有一位,馬連良只和他合作了一次,就再也沒有同臺過。

那就是程硯秋大師。

程硯秋大師在四大名旦中,排在第二,應該是沒有人敢說什麼的,藝術造就絕對不在梅蘭芳大師之下。

但是他和梅蘭芳先生的唱法,簡直就是南轅北轍。

如果你讓一個外行來聽的這兩派的唱法,他會覺得這根本就不是一個行當的。

而馬連良大師的唱法其實和梅蘭芳先生很對路子,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兩人合作時間長的原因。

而馬連良和程硯秋合作的時候,演出的是《寶蓮燈》,這出戏必須要生旦兩人嚴絲合縫,才能唱的精彩。

這出戏,馬連良和梅蘭芳還有張君秋都曾經演過,跟梅蘭芳演的時候,馬連良要跟著梅蘭芳的“尺寸”走,所謂尺寸,就是念白和唱腔的快慢,而跟張君秋演的時候,張君秋自然要隨著馬連良走。

而程硯秋當初也是大角兒了,所以,一般來說,他唱的時候,別人也得跟著他走。

那一次,也是巧了,是一場義務戲,兩人之前也沒有合作過,都聽說過彼此的大名,所以也很樂意合作一次。

兩人都沒有考慮過“尺寸”的問題,都覺得兩人都是老江湖了,到臺上之後,自然能夠合作的非常好。

但是到了臺上,眾所周知,程派的唱法,那就是素以溫吞水的慢節奏而出名的,而馬連良又是以爽朗簡潔,節奏明快而聞名。

這一下,兩人就感覺很不對勁。

不過,這兩位都是已經獨當一面的大角兒了,而且也並不熟悉,自尊心也都是非常強的人,誰也不肯屈就於對方的“尺寸”。

於是,這場演出,不光臺下的觀眾聽著彆扭,臺上的兩人更是臉上帶著笑,但是心中暗暗發誓,彼此再也不會同場了。

這件事就說明了,就算是像馬連良和程硯秋這樣的頂級大角兒,在配合的時候,也會出現這種合不上尺寸的時候。

林桐能夠在助演的時候,非但沒有被竇簫所壓制,反而有“喧賓奪主”的意思,讓竇簫拿出來了自己全部的本事,為臨安城的戲迷們送上了一臺精彩的表演。

在京劇舞臺上,同一個演員,基本上每一場演出都會不一樣,這就要看演員當天的心情,和搭戲人的水平了。

張曉璇看著精神有些疲憊的林桐,心中也是一陣心疼,沒好氣的說道,“一點都不注意自己的身體,那麼拼命幹什麼,不行了就回來唱戲。”

聽到師姐包含關懷的話,林桐咧嘴一笑,撓了撓頭,說道,“沒事,師姐,等到中秋之後,我就閒下來了,到時候,咱們好好的出去唱幾天戲,過過癮!”

張曉璇抿嘴一笑,說道,“行,我可記住你這句話了,別到時候又找不到人了。”

本來林桐簽約傾城娛樂的時候,張曉璇是覺得林桐有唱歌的天賦,就不要浪費了。

但是在林桐展現出同樣出色的京劇天賦的時候,張曉璇就有點後悔了。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想要在一個領域裡成為頂尖的存在,對於一般人來說,都難如登天,更別說分心二用了。

從明來京劇團出來,林桐回到了家中,這兩天連續的奔波,讓他的身體都感覺到有些吃不消了。

【第七次國風之旅馬上開啟,請宿主做好準備。】

在林桐進入夢鄉之前,系統的聲音再次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