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此腸非彼腸(第2/3頁)
章節報錯
但蘇懷粥卻推開他,坐回自己椅子上:“我覺得還是要跟他們聊聊比較好,這方面的教育也不能落下了。”
“嗯。”江渺也收了心,想到剛才江子遇跟他聊的內容,除了哭笑不得,還有點為人父母的擔心,“跟狗子和沁姐說一聲吧,或者把湯哥和王子他們都叫上,給這幾個小傢伙上個課。”
……
兩個人都是行動力很強的人。
週末的時候,就成功把人都聚到家裡來。
國內很多家長比較忌諱這方面的教育,覺得開不了口,怕孩子學壞。
但其實很多東西你不教,自然有那些不該教的東西來教。
尤其到了現在,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人工智慧都越來越普及,未來甚至還會有越來越多的vr等裝置推廣開來。
想要阻止孩子從其他渠道瞭解這方面的東西,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那些渠道大多都充斥著各種真真假假的資訊,孩子們難免就會接收到錯誤資訊,導致對自身和他人的一種錯判。
最典型的例子,比如說一個女孩子,從小媽媽就灌輸那方面是骯髒的,不倫的,也不教導她正確看待這方面。
再加上網上看各種雜七雜八的和影視,看到裡面女性面對這種事情,都是疼痛的、喊叫的,而且都是被動的甚至被逼的。
久而久之,哪怕身體上很健康,沒有任何毛病,但找了男朋友,結了婚後卻發現,自己壓根沒法進行這方面的嘗試。
因為心裡已經有長達十幾二十年的陰影了,對這種事一點正面積極的評價都沒有。
這就屬於是心理上的這方面障礙。
而且也不光是女孩子,男孩子在這方面也很常見。
尤其看多了網上各種對自身能力的討論,然後就真的以為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才是正常水平,以至於自己真的真刀真槍之後發現不對,誤以為是自己的能力問題。
久而久之,越是不自信,就越是不硬氣,但其實身體是健康的,只不過心理上出了問題。
而這種事情,其實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小學、初中、高中,都是應該一步一步教育和引導的。
就比如最簡單的問題。
孩子問你“我從哪裡來”。
國內家長大多數回答都是“垃圾桶撿來的”“充話費送的”,委婉含蓄點的就說“是爸爸媽媽愛情的結晶”。
但其實正確的做法就是大大方方告訴他具體的情況,你越是不避諱,孩子就越是不會把這種事情當做什麼隱秘去探索。
當孩子不去自我探索這方面,而是把父母當做資訊渠道的權威,才方便小學初中到高中這段時期,父母能夠源源不斷的教育孩子這方面的注意事項。
這其實就是在跟網路和社會上的那些不實資訊源,爭奪話語權和定義權。
而爭奪的開端,從幼兒園就應該開始了。
……
“你跟爸爸媽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