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荀爽老大人(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郭奉孝,王旭都不知道說他什麼好了。
還真不虧浪子之名。
…
“喲!這不是英明神武的武王嗎?不和那狐狸精待著,還回來幹嘛啊?”王旭剛剛開啟房門,蔡琰那幽怨的聲音就傳過來了。
“琰兒!我在和奉孝商量事情,後天我準備去穎川一躺,為奉孝提親。”
蔡琰微微一愣,隨後笑道:“奉孝是該成家了,整個武國,隨夫君一起走過來的,也就奉孝還沒有成家了。”
“不知是誰家的女兒啊?”
王旭搖了搖頭道:“還能是誰,荀家的。”
蔡琰微微點了點頭道:“那就好,採兒妹妹總算沒有白等。”
王旭愣逼了,說道:“琰兒,你認識荀採兒?”
蔡琰微微一笑道:“那是當然,他的父親荀爽老大人與我父親可是好友,只可惜已經仙逝了。”
王旭這才明白,是了,蔡邕和荀爽都是漢末的名仕,不認識才怪呢!
這個荀爽可不簡單。
荀爽(128年—190年),字慈明,一名諝。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市)人。東漢末年大臣、經學家,尚書令荀彧之叔,名士荀淑第六子。其兄弟八人俱有才名,被時人稱為“荀氏八龍”。
荀爽排名第六位,但當時有“荀氏八龍,慈明無雙”之評。他自幼聰敏好學,潛心經籍,刻苦勤奮。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趙典舉荀爽至孝,拜郎中,對策上奏見解後,棄官離去。
為了躲避黨錮之禍,他隱遁漢水濱達十餘年,專以著述為事,先後著《禮》、《易傳》、《詩傳》等,號為碩儒。
荀爽見董卓殘暴,與司徒王允謀除董卓,但在舉事前病卒。
荀爽還是荀彧的叔叔,也是荀攸爺爺輩的人,但是他可不是靠荀彧和荀彧出名的,而是自身就很厲害。
荀爽從小好學,十二歲時即讀懂《春秋》、《論語》。當時的名臣杜喬見到他後稱讚說:“可以為人師。”荀爽於是益發深思經書,鄉里有喜慶喪吊,他不參加,朝廷有徵召,他也不應。潁川郡當時流傳這樣一句話:“荀氏八龍,慈明(荀爽字)無雙。”
漢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太常趙典推舉荀爽為至孝,授任郎中。
他上書請求進孝道,行三年之喪,正男尊女卑之義,講究禮制,“省財用,實府藏”,“寬役賦,安黎民”
,奏章送上後,就棄官而走。
後更遇第二次黨錮之禍,荀爽便隱居海上,再南逃到漢濱,十多年間,以著書為事,被稱為“碩儒”。
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因黃巾起義爆發,靈帝劉宏被迫解除黨禁。
黨禁解除之後,五府(大將軍、太傅、太尉、司徒、司空)都徵召荀爽,司空袁逢(此處有誤,或作執金吾)察舉他為有道,荀爽都未應命。
到袁逢逝世時,荀爽為之服喪三年。時人往往效法他,成為風俗。當時的人,妻子死了,多不行服,雖然父母死了,也還有弔喪問疾的。又私自為其君父及一些名士死後立名。
荀爽都引經據典論其正誤,雖說不能都依他的改變,但還是有一定的作用。後來朝廷派公車徵召他擔任大將軍何進的從事中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