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既然如此,我就答應了,若薛禮將軍勝了,從此八岐大龍改名八岐大蛇,天皇二字永不再提,但是還請武王賜名!”

王旭樂了,讓我賜名?

“既然如此,無論勝敗,本王都給你東瀛一個名字,如何?”王旭笑道。

額田部頓時大喜,急忙躬身道:“謝過武王。”

王旭假裝思慮了下,頓時說道:“既然如此,我看不如就叫倭國如何?至於你嘛!可稱倭皇!”

“倭國!倭皇?”額田部喃喃幾聲,頓時躬身道:“多謝武王,從此東瀛為倭國,我叫倭皇。”

《論語》中認為,倭乃九夷之一。漢代以來專指日本列島的人,本無貶義,或許自元明時期開始帶有貶義。這種蔑視的味道,在近現代表現的尤為突出。至於用“倭”這個字具體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或許能夠從古籍中能看到蛛絲馬跡。

不過倭和矮好像差不多,後漢時期會不會是看倭人太矮了才叫倭國呢?王旭不僅暗想。

“旭,這你可能就錯了,不過或許也對了!”楊子笑道。

“哦?你知道些什麼?”

“從現有證實的資料來看,東漢初年,日本國王派遣特使登陸朝貢,願為藩臣,並求漢朝皇帝賜名,遂賜名“倭”。

《後漢書.東夷列傳.倭》裡面明確地記載: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

光武賜以印綬。安帝永初元年,倭國王帥升等獻生口百六十人,願請見。這段史事說的是東漢光武帝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有倭國大夫到洛陽貢獻朝賀。

光武帝贈送一顆印章給倭國國王。半個世紀之後的東漢漢安帝永初元年,即公元107年,又有倭國國王,名叫帥升,派遣使者到中國,並且獻給漢安帝一百六十人作為禮物。

無獨有偶,日本江戶時代光格天皇天明四年,即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區博多灣志賀島,名叫秀治和喜平的l兩個佃農,在耕作挖溝時偶然發現一枚刻有“漢委奴國王”五個字的金印。

金印為純金鑄成,印體方形,長寬各2.3厘米,高二厘米,蛇紐,陰刻篆體字。金印出土以後輾轉百年,直至1979年他們家族的後人才把它捐獻給了日本福岡市博物館。

一般認為,這顆金印就是漢光武帝贈送給倭王的那顆印章。漢朝時“委”和“倭”兩個字是相通的。”

“呵!你知道的還不少嘛!”王旭笑道。

“那不可是嗎?這些資料我可以隨意檢視。”楊子得意道。

而此時,薛仁貴與真田幸村也動了,在王旭和額田部商量好之後。

他們之間的戰鬥意義更深了。

“我的天皇陛下啊!你這是把我往火上烤了,我就這麼一說,你真的就以為我能打的過薛仁貴了嗎?”真田幸村不禁暗自苦笑。

但是事已至此,也不得不為了。

“忍術——燃血之力!”真田幸村要拼命了,之間真田幸村周身出現一股血紅色的能量,盡數被八岐大蛇吸收,隨後八岐大蛇頓時變得通紅,八雙蛇目之中頓時露出一股猩紅之意。

“這是什麼情況?快看看真田幸村的戰鬥力。”王旭頓時沉聲道。

“這應該是東瀛的忍術了!”楊子沉聲道。

“真田幸村發動忍術——燃血之力,戰力提高百分之二十。當前戰力五萬零四百。”

王旭記得,薛仁貴的戰力是四萬八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