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三章 長孫無忌(第2/2頁)
章節報錯
“可是!”
“可是什麼可是,還不快去?大哥的話也不聽了嗎?”李建成板起臉說道。
“好吧!我去負荊請罪!”李元吉無奈的說道。
這個時候大軍已經出發,讓他去後軍負荊請罪,這不是在幾萬人面前丟面子嗎?
李建成恨鐵不成鋼的搖了搖頭,他和李元吉從小就和李淵失散,兄弟兩個一直相依為命,他對於這份來之不易的親情比誰都重視。
而李元吉一直被他照顧,似乎沒有這種覺悟,只知道依賴於他。
長孫無垢那可是李世民已經定了親也定了情的正房夫人,豈能被侮辱?
而且長孫無垢的哥哥長孫無忌那可是有大才的人,李建成還想招攬他呢!
雖然希望很渺茫!
長孫無忌那是何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忠心輔佐太宗皇帝一統,獻謀支援玄武門事變,為貞觀定基、推行王政,制定唐律。
長孫無忌一生都盡忠於大唐,卻因為武則天的上臺而被後人詬病,而現代有些人更是用心險惡,妄想將他一生的功績抹殺。
在立了李治大半年後,李世民突然擔心起這個由自己捧在手心溺愛著長大的兒子日後能否在自己走後撐起大唐的江山?憂慮的想法一開頭,自然就要往下想,如果他撐不起,那麼又該選誰呢?這時唐太宗定將幾個年長的兒子在心中掂量了一遍。
當時李承乾被廢,李泰奪嫡被貶,李寬、李祐已死,李愔、李惲的品行之差唐太宗心知肚明,李貞跟李治差不多大,唯一適合的人選只有年長李治9歲的李恪。
李世民一旦冒出了想法,以他的急性子來說必然要向人吐露,於是就找來關係極為親密的長孫無忌單獨商量,然而他對立李恪只是處在一時興起的階段,而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否則怎麼說也要拿到朝上廷議或從此培養支援李恪的勢力,而不是去找最不可能支援李恪的長孫無忌商量,更不可能被長孫無忌的一席話就此說服,並且從此再不轉此念,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後沒過幾天,李世民就興致勃勃的跑去東宮參加李治庶子李忠的出生宴,在宴會上高興地邀請太子、大臣們與他一起“酒酣起舞”“盡日而罷”,之後還一反皇孫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將李忠冊封為親王——完全將李恪的事情拋之腦後。
李世民沒有將想法付諸行動與私愛李治有很大關係,根據史書記載,長孫皇后去世後,李治與妹妹晉陽公主李明達一起被唐太宗帶在身邊親自撫養長大,一直到立為太子都沒有離開過父親身邊出宮單獨居住過,甚至在立為太子後,都不讓李治在東宮居住。
褚遂良與劉洎曾兩度進諫,要求放太子回東宮,進諫的理由也是不可過於溺愛太子。後來唐太宗出巡靈州的時候,想帶李治一起去而不是將他留下來監國,結果被張行成批評道:“與其出陪私愛,曷若俯從公道?”
唐太宗對李治可以說是自幼萬般呵護寵愛,而李恪最遲貞觀7年就去封地之國了,根據當時皇子們的封地等各種待遇來分析,李恪可以說是唐太宗所有庶子中待遇最差的一個——不過是在打獵時踩壞了莊稼,就招來了罷免都督一職外加削戶300的嚴厲處罰,還因為和乳母的兒子賭了博,又再次被罷職和削戶300,一共削去了600戶。(當時親王實封只有800戶),甚至被唐太宗比作漢武帝之子燕王旦。這與被唐太宗親自撫養百般溺愛著長大的李治相比,完全就是天壤之別。
永徽四年李治即位後,為了震懾宗室中那群輩分高而又蠢蠢欲動的皇叔皇兄,特地挑了兩個大頭出來殺雞儆猴:一個是唐高祖李淵的庶長子李元景,一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庶長子李恪。
李元景死有餘辜,因為高陽公主等人試圖謀反就是為了擁立他登基;而李恪可以算得上是被無辜牽連的,因為李恪既不是被擁立的物件,也沒有參與謀反。只不過因為李恪身為唐太宗的庶長子,這樣的輩分在宗室中僅次於皇叔李元景,這才被牽連進謀反案中。
雖然有人因此認為想要除掉李元景、李恪的是長孫無忌,而不是李治,但事實上通觀整件事的始末,就可以知道李治才是真正的主使者。《冊府元龜》上就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李治曾召見房遺愛,並問他:“你身為皇親國戚,為什麼要謀反?”房遺愛則回答道:“我的行為罪該萬死,但請陛下看在我告發了吳王李恪的份上饒恕我一命。”李治聞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現在才告發李恪,不是太晚了嗎?”
甚至就在李恪等人被賜死後沒過幾天,李治就在觀德殿裡將這幫謀逆之人的財物分成五垛陳列出來,令諸位親王大臣們舉行射禮,然後又將新空出來的司徒、司空的頭銜分別封給了徐王李元禮(李元景、李恪死後宗室中輩分最高者)與功臣李績,以此給宗室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