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 劉備來了(第2/2頁)
章節報錯
“行了,速速過去吧!”劉備催馬率先上前,因為劉備已經看到了,王旭親自帶著文武在武都門前迎接於他。
“這就是榮耀碑嗎?”關羽看著立於大路正中的巨碑,朝著巨碑施了一禮。
張飛見狀同樣施了一禮,這座巨碑的上面刻著大漢的英雄名字,承載著大漢的英魂。
“劉備,你終於來了!”王旭看著前方落魄的劉備,有些失神。
歷史上的劉備,哪怕是最落魄的時候,都沒有這個樣子過。
不管是不是演義之中正義化的劉備。
劉備(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劉備少年與公孫瓚拜盧植為師求學,而後參與鎮壓黃巾起義。與關羽、張飛先後救援過北海孔融、徐州陶謙等。
陶謙病亡後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
陳壽評劉備機權幹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寬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撓,終成帝業。劉備自己也曾說過,自己做事“每與操反,事乃成爾”。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史稱蜀或蜀漢,佔有今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漢中和甘肅白龍江一部分。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葬惠陵。後世有眾多文藝作品以其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廟為紀念。
劉備為人不愛多說話,喜怒不形於色,不甚愛讀書,喜玩賞評犬馬、音樂、美衣等當時士人才子間風行的雅樂之事、常幫助、善待地位低下、受困苦的人。
好與豪俠義士交結相識,善待百姓,曾因其仁德而感動了一位刺客,放棄殺死劉備。
而歷史上的名人對劉備的評價都很高。
陳壽:“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劉元起:“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
陳登:“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
袁紹:“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程昱:“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將生憂寡人。”“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
裴潛:“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為治也。若乘間守險,足以為一方主。”
劉曄:“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
孫勝、賈詡:“劉備雄才。”
郭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
諸葛亮:“劉公雄才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復燾無疆,昊天不弔,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號啕,若喪考妣。乃顧遺詔,事惟大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復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臣亮親受敕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臣請宣下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