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一章 司馬懿(第2/2頁)
章節報錯
而這反常行為的背後,莫非竟隱藏著什麼不為人道的玄機?
司馬懿在“空城”一役中的反常舉措,或許只有在那小小“空城”之外的更大空間裡,我們才能尋找到合理的解說。
我們知道,司馬懿這個人的仕途,是大起大落,充滿著艱險的。他時常遭人嫉妒,政敵很多,做事往往受到多方的牽制。
曹操在世時,就對司馬懿一向很有戒心。他曾對華歆說:“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
曹丕即位後,司馬懿一度被新主重用,青雲直上,做官做到了驃騎大將軍。
後來到了曹睿做皇帝時,司馬懿領兵與諸葛亮對壘,在戰場上成為諸葛亮的勁敵。
戰場上的數度交鋒,諸葛亮是充分領教過司馬懿的厲害的。但中國人的“聰明”就體現在,打仗也好,競爭也罷,不喜歡憑“實力”,不喜歡靠“真本事”。
好比這諸葛亮吧,他就不太願真刀真槍地去跟司馬懿幹。這諸葛亮每每遇到強勁敵手時,通常更喜歡跟對手搞陰謀。
這不,他僅是利用曹睿對司馬懿的猜疑,稍稍使了那麼點兒壞,就把這堂堂的司馬大將軍給拉下了馬。
諸葛亮使出的壞點子叫“反間計”。他派人到洛陽等地散佈司馬懿謀反的謠言,同時又四處張貼司馬懿興師廢君的榜文告示。
曹睿果然信以為真。而朝中司馬懿的那班同僚們,像很多中國人這種時候通常都會表現的那樣,紛紛地對他落井下石,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真正肯替他求情說話的,極少。幸虧大將軍曹真可惜他司馬懿是個難得人才,上奏力保,司馬懿才僥倖撿了一條命。
但那顯赫的職位自然是保不住的,他便只得回家去養老了。風雲變幻,諸葛亮出祁山伐魏,屢敗曹軍,曹魏全軍上上下下,沒有人能是諸葛亮的對手。
眼看著,曹魏的江山就危險了。魏國面臨著的嚴重危機,使魏主決定重新起用司馬懿。
而那本來已打算著要老死家鄉的司馬懿,在這曹魏國難當頭之際,竟然戲劇性地時來運轉了。
司馬懿是何等樣人。經此大起大落,他何嘗還不明白,自己之所以能有今天,能臨危授命被任命為“平西都督”,在某種意義上講,竟全靠的是諸葛亮的“功勞”。
因為滿朝的文武,此時只有他司馬懿可在疆場上與諸葛亮去一較高低。
有諸葛亮一天在,他司馬懿便一天在朝中有用,政敵就奈何他不得。而如果哪天諸葛亮一旦不在了……在“空城”裡虛張聲勢的諸葛亮雖然勢單力孤,此時雖正是殲之滅之的大好時機,但老於世故、深謀遠慮的司馬懿,這時候卻不能不去考慮許多戰場之外的東西。
比如,在一旦魏軍大獲全勝滅掉蜀國後,自己個人的生死存亡。很顯然,一旦抓住了諸葛亮,魏國面臨的大敵也就不復存在了。
既然魏國不再有致命的死敵,自己也便失去了獨特的價值,就很可能會在動不動就激烈地“內耗”的朝廷中,再一次被政敵們置之死地。
中國的事兒往往就是這樣,很多東西不是幹不成的,而是當事人出於各自的某些切身的利害考慮,有意地設定障礙,成心地不願去幹成它。
而在中國的傳統與現實中,形形色色的“內耗”,也向來都是一道異常可怕的“風景”。
老於世故的“人精”司馬懿,又如何敢無視之?斷然地決定不進“空城”,放宿敵諸葛孔明一馬,豈不是同時也就為自己留出了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朝中殘酷的傾軋與“內耗”,或許不能不成為這位“平西都督”作出一項決定時,無法不時時去反覆掂量與考慮的重要因素,因為,這些是他的“工作環境與背景”。
他司馬大將軍雖已趕到了“空城”的城下,雖已眼看著勝券在握了,但就在此時,我們看到的卻是,書中的司馬懿,竟突如其來地下令撤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