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 驚現包拯(第1/2頁)
章節報錯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劉綎應該就是這一次武試的魁首了。
問題王旭擔心的不是這個,而是突然冒出了這麼多半神,怕是華夏意志在暗中搞鬼,又或者華夏意志感覺到了華夏的弱小,正在幫助華夏快速的成長。
…
一天的時間已經過去,這一天沒發現特別厲害的人物了,不過王旭回到王府之後,蔡琰就興高采烈的跑過來。
“夫君,你知道嗎?今天我發現一個特別厲害的人物,他的謀略方面稍微差些,但是他的政務見解真的好厲害啊!”
“我父親和他談論之後,也被他的才華所折服。”
“最為關鍵的是,他所擅長的方面正是夫君一直和我提起的刑事方面!”
“不過有些可惜的是,這人長得有些難看!”
王旭饒有興致的說道:“哦?還有如此人物?叫什麼名字?”
蔡琰笑道:“叫做包拯,字希仁,就是臉太黑了。額頭還有一個月亮般的胎記,不過這人對刑事方面的見解真的不一般。”
似乎怕王旭以貌取人,蔡琰又補充了了一句。
“包拯,我就說嘛!以你的能力,華夏意志怎麼可能不讓你出來。”
“你來的正是時候啊!”王旭暗道。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或稱包文正,字希仁,廬州合肥人,北宋官員,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
仁宗天聖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
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死後成為地獄第五殿閻羅王。其黑麵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包黑子”、“包黑炭”。
歷史上對他的評價也是十分高,很少有人能夠達到這種地步。
歐陽修:“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
司馬光:“拯進士及第,以親老侍養,不仕宦且十年,人稱其孝。”“仁宋時,包拯最名正直。”
劉敞:“識清氣勁,直而不撓;凜乎有歲寒之操。”
吳奎:“人或曲隨,我直其為;人或善容,我抗其辭。
”朱熹:“復為京尹,令行禁止,立朝剛毅。”
脫脫:“拯為開封,其政嚴明,人到於今稱之。而不尚苛刻,推本忠厚,非孔子所謂剛者乎。”
蔡東藩:“狄青、包拯兩人,垂譽至今,稱頌不衰。而包龍圖三字,盛名尤出狄上。即婦人孺子,無不知有包龍圖者。
甚且謂狄之榮顯,多由包拯之力,是則子虛烏有之談,固難取信耳。
嘗考狄之立功,莫大於奪崑崙關,包之成名,莫要於知開封府,著書人不敢溢美,亦不敢沒善,就兩人功名,擇要演述,已足存其實跡;
而當時朝政之得失,亦銷納其間,以視俗之附會荒唐,不值一噱者,固不啻霄壤之別也。此書一出,可以掃盡巵言。”
說起包拯,又不得不提起一人,那就是狄仁傑。
狄仁傑(公元630年~700年),字懷英,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政治家。
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為了拯救無辜,他敢於違背君主的旨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他為“唐室砥柱”。
當然了,狄仁傑之所以和包拯攪到一塊兒,是因為狄仁傑也和辦案弄在了一起。
要是狄仁傑也出來,並且也來了武國的話,這一網撈的大魚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