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五章 七月流火(第2/3頁)
章節報錯
不知是誰出的主意,很多軍官、政府官員的妻子被招進了互助會,讓這個互助會的執行能力越來越強。
婦女互助會的總部就設在東王府,成為了辦公場所規模最大的總部部門。
對此很多部門頗有微詞。楊兮妹的理由是要在這裡建立一個婦女收容中心,收留那些無家可歸的女子,再說這裡本來就是人家自己家。
……
對於滿清民間的保守,董書恆從來都不敢低估。但是他對淮海軍的執行能力也有很強的信心。
淮海軍現在完全取消了原來官、吏的那一套模式。
他們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行政模式。官員不再是位高權重的近義詞。淮海軍的官員級別從辦事員到科員到副科、正科、副處、正處……
董書恆將自己後世的那一套職級模式完全搬了過來。
這套模式的分級更加細化,行政人員的上升空間更大,不再有官、吏之分。
隨著淮海軍行政官員儲備達到了一定程度之後,新的行政人員都要透過考試選拔或者軍隊轉業,並且大都要從基層鍛鍊做起。
這就避免了像滿清八股選官一樣,選出來的官員到了地方上立馬就是身居高位,沒有從政經驗,以至於被胥吏們玩的團團轉。
最後鬧出“滿清與胥吏共治天下”這樣的笑話。
無論古今總外,何種政治模式之下,官府對地方的控制力都是尤為重要的。
這關係到一個國家能不能有效地發揮出她的作用。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選官的制度沒有錯,而且其出現的時候確實代表著一種進步,讓階層不再那麼固化,寒門也有了晉級的機會,這一制度甚至傳到了西方。
很多歷史資料中都提到,西方的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這是真實有史可查的,而且是西方人自己寫的歷史上記錄的。
16、17世紀西方甚至掀起來一次學習中國的熱潮。
但是這一古老的制度延續到清朝這裡已經失去了其活力,限制了清廷對地方的控制力。
淮海軍能夠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成立軍政府,並且取得地方的控制權。
本身也是鑽了這一制度的空子。只要搞定了地方縣府的主官,就基本上可以為所欲為了。
痛定思痛的董書恆自然要想著如何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於是淮海軍直接將政府建立到鄉鎮一級。各個村的管理雖然還由各自推薦的村長掌管。
但是村長要接收鄉鎮的工作指導,村中的治安都是由民兵負責,而民兵一般都是由淮海軍派人管理。
什麼皇權不下鄉,在兩江地區不存在這種情況。
當然淮海軍的管理模式在推行的過程中也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尤其是在江西地區。
江西在清朝文風最重,同時也是地方宗族勢力最強的地方。
雖然太平軍佔領江西的時候打壓了一批士紳地主。但是卻沒有傷及根本。
那個時候為了能夠快速地收上稅糧,太平軍也學會了跟地方士紳地主妥協,沒有像在江寧一般,全面打壓地主士紳。
淮海軍的政策很簡單。你跟我合作,家中子弟也可以參加地方行政人員選拔考試,參政做官都沒問題。
但是必須要執行我淮海軍的法規政策。要是搞對抗,也沒問題,一個特戰小隊派出去,抄家滅族分分鐘搞定,這都是輕車熟路的事情。
哪怕是住在深山老林中的那些排外的家族勢力同樣如此。在淮海軍的轄地不允許出現法外之地。
董書恆這個穿越者前世學的是法律,看起來是最沒用處的專業。但是正是因為如此,他深知用法治國是最有效也是穩定的治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