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排解,他就加快謀取大位的程序。

楊秀清現在心裡梳理了一下,有誰是自己上位的障礙呢?

洪仁發、洪仁達,洪秀全的倆哥哥都是種地的農民出身,草包一個滿腦子都是銀子,滿肚子都是大糞,他們能幹什麼,現在這倆貨養的肥嘟嘟就跟豬一樣,全依靠著洪秀全。

國舅賴漢英這個人倒是精明,文武兼備,有一定的才幹,但是這個人沒有軍隊,手中不掌軍權,他翻不起什麼浪花。

洪秀全身邊的一堆近臣,也只是一些溜鬚拍馬之輩。那個黃浩領著的幾千天王府禁衛倒是要注意一些,這幾千人是去打過南大營的,倒是要注意些。

另外一個離得還算近一些的就是秦日綱了,那秦日綱倒是一員猛將,但是那傢伙就是個棒槌,沒腦子的貨,這樣的人不難對付。

想來想去,最讓楊秀清頭疼的還是石達開,要說整個太平軍中打仗能夠讓楊秀清服氣的也就是石達開了。

古往今來,一勇之夫,不足為慮,就像那項羽一般,如此勇猛之人,堪稱萬人敵,還不是被圍垓下,被逼得烏江自刎了。

韋昌輝嘛就是一個牆頭草,隨風倒,哪邊硬他隨著哪邊。楊秀清要是取代了洪秀全,韋昌輝肯定第一個趴在那裡喊萬歲,這樣的人最重名利,是跳樑小醜,不足為慮。

也就是石達開,他最年輕,胸懷錦繡,腹有良謀,而且手握西征重兵。

石達開的手下都是身經百戰的太平軍老卒,在太平軍中一直是充當救火隊的角色。

最難打的仗都是他們上,讓這支軍隊磨鍊的越加的精銳。

而且石達開這個人是少有的忠義之人,為人又比較固執,不夠圓滑。

到時候說不準就會反了自己,即使自己手握了天京大權,想要靠著一紙詔書就收了石達開的軍權也不現實。

石達開這人不貪財、不好色,收買人心也是有一套的,他的手下都對他非常的忠心。

尤其是底下計程車兵,都把石達開奉若太平軍中的戰神。

不過楊秀清再一想,這石達開要是反了自己,那麼他就腹背受敵了,因為他外面還頂著淮海軍跟鄂軍呢!

說到淮海軍,他是既愛又恨。透過與淮海軍的交易,確實讓他的實力大增。

但是他又知道這個淮海軍的實力實際上是很強的。雖然淮海軍一直沒有什麼大的動作,但是也排除不了到時候淮海軍坐收漁翁之利啊。

所以啊,他還得考慮好淮海軍的事情。在他看來淮海軍就是一幫子地方商人組成的軍閥。

那個董書恆年紀輕輕就身居高位,估計也就是這幫子江蘇地方士紳商人推出來的代言人。這些人追求的無非是利益,哪裡有爭奪天下的氣魄。

等以後自己身居大位可以以重利誘之。他們要是不識趣,大不了大戰一場,正好收了他們的錢糧,有了這些錢糧,到時候就是揮師北上差不多都夠了。

但是現在這個情況下還不得不聯絡淮海軍。他突然想到,淮海軍還有一個人在天京城呢,叫張什麼的來?

自己的妹妹倒是經常跟這個人聯絡,由這個人向淮海軍那邊傳話。

想到妹妹,楊秀清突然想起之前有傳言自己的妹妹跟那個淮海軍的董書恆有關係。

楊秀清還專門試探過,對別的男人,自己的這個妹妹都是眼高於頂,不屑一顧。唯獨提到這個董書恆的時候,妹妹有些臉紅,倒是少有地顯出女兒態。

也許真的可以跟這個董書恆聯姻,到時候這個董書恆成了自己的妹夫,理所應當站在自己這邊,大不了到時候封他一個八千歲,讓他位極人臣,話說這個董書恆也是有幾分能力的。

他又回頭想了想天京城裡的人物。哦,對了,好像漏了一個剛剛提拔上來的豫王胡以晃,這個胡以晃攻下廬州之後被調回天京論功行賞。

就在前些天跟在山海關外同清軍周旋的林鳳祥、李開芳一同被封王。

胡以晃被封為豫王,林鳳祥被封為遼王,李開芳被封為寧王。

這個胡以晃回到天京之後成了文官之首,這人老謀深算,看不出是哪一邊的。他跟誰都是不近不遠的樣子,看不出他屬於哪一派的的。

這樣的人不得不防啊!這些文官要是反對自己也是一個麻煩,畢竟要治理朝政還是要依靠這些文官的!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