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〇章 敗八旗(第2/2頁)
章節報錯
清軍步兵越是後退就是越是被動。他們計程車氣在快速下降,其中不光是因為髮匪的強勢,還有一部分原因是英隆的見死不救。
“敗了,快跑!”不知道誰喊了一聲。
這句話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幾千八旗步兵頃刻間崩潰。
“快撤!”一直猶豫不決的英隆這個時候倒是來了決斷。
兩千的騎兵絕塵而去,剩下的步兵徹底的絕望。
“算了,還是不要趕盡殺絕吧,告訴他們投降不殺。”林鳳祥命令道。
大家都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太平路非常痛恨清軍,抓到清軍肯定會殺死。
實際上,太平軍並不濫殺清軍俘虜。從一開始太平軍就非常重對清軍的招降,一路從金田村走出,太平軍收編了很多清軍,壯大了自己的隊伍。
即使是八旗軍,他們也不會濫殺。在攻破江寧的時候,太平軍就試圖對江寧城內的八旗進行招降。
只不過江寧城內的八旗到最後都沒有投降,與整個滿城玉石俱焚了。
一直以來被太平軍俘虜的都是以綠營兵和民團為主。這些清軍被俘虜後經過一番洗腦教育,就會成為太平軍良好的兵源。
“投降不殺!”幾萬北伐軍此起彼伏地喊道。
這些八旗步兵剛才戰得非常英勇,以他們的心性,本不會投降的。可是英隆的逃跑行為讓他們徹底寒了心。與其跟著英隆那樣的廢物賣命還不如降了太平軍。
於是,剩下的一千多八旗步兵還有那些沒辦法帶走的炮兵,全部投降了太平軍。
這是八旗兵首次投降太平軍。這些人的投降不禁讓林鳳祥考慮起今後在東北該如何對待這些滿人、蒙人還有其他的少數民族。
太平軍一直奉行的是天父之下萬民平等,當然天父的幾個兒子除外。
他們並沒有搞大漢族主義那一套。這可能也跟太平軍起家於西南有關係。
西南之地本就是各民族雜居之地。要是太平一開始排斥其他民族,那麼他們必然會在西南之地面臨更多的敵人。
這些八旗兵今天能夠投降自己,說明清廷在東北,自己的老巢也不是鐵板一塊,這對打進東北的太平軍是一個好訊息。
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清廷入關之後,凡是跟愛新覺羅家關係好的都跟著進關去享福了。
清廷一直以來都對東北持封鎖的態度。讓東北幾百年都沒有什麼發展。可能是害怕東北再冒出一個兇悍的民族遊獵民族吧,畢竟他們自己就是一個活教材,入關後滿清就處在原來大明的那個位置了。
一直到清末,日、俄都把手伸到了東北,清廷才放開對東北的封鎖,這才有了我們耳熟能詳的闖關東。
試想一下你家裡有一個有錢有本事的親戚,把原來的窮親戚都帶去大城市享福去了,唯獨把你家留在在窮旮旯裡,你心中會不會心生怨懟呢?
人心本就是這樣,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入關的那些親戚,整天溜溜鳥,鬥鬥蛐蛐,生活過得好不愜意。
而這些留守關外的人,守著滿清皇帝的一堆陵墓,哪都去不了。還得為自己的生計發愁。為了弄口吃的還得鑽鑽老林子,冬天了還得忍受東北冰天雪地的惡劣天氣。
另外,東北滿人信仰的薩滿教實際上還是一種原始的自然崇拜。所以讓他們接收拜上帝教並不是很難。
安置了俘虜之後,林鳳祥沒有耽擱,而是立馬整軍出發,留守山海關計程車兵給自己爭取的時間不會太多了。
英隆帶著馬隊一口氣跑到了錦州,過了錦州就要到盛京的範圍了。
英隆沒有留在錦州,而是讓錦州地方自己加緊組織防禦。
他自己則以要回盛京組織兵馬為由離開了錦州。他已經被髮匪嚇破了膽,從沒有見過作戰那麼勇猛的流寇,竟然敢於和白甲兵硬抗!
英隆一面趕回盛京,一面派人向吉林將軍和黑龍江將軍求援。
不過這兩地都離盛京很遠,而且東北的道路狀況本就不好。兩地的援軍到來還不知道要猴年馬月呢!
英隆回到盛京後立刻開始徵募旗丁,這裡居住的人基本上都是在籍的旗人。
不過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英隆拋棄步兵的事情很快在盛京傳開了。
大家都在背地裡大罵英隆,這些被拋棄的八旗士兵可都是各家的子弟。
所以,現在英隆再徵兵,各家都紛紛抵制他。有些不願意鬧翻的家族,也就是派了家奴頂替一下。這些人哪裡有什麼戰力。
最後英隆僅僅徵募到了一萬多人,加上之前留守盛京的三千人馬,以及他帶回來的兩千騎兵。
這樣,英隆的手中一共還有一萬五千多人。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