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軍的艦隊再厲害也不能夠上岸。

推翻幕府之後,他要在日本徹底地推行改革,向西方列強靠攏學習,同西方結盟,對抗清國。

一個團結開放的日本未必不能夠挑戰清國在東方的統治地位。

齊彬的這個想法真的很長遠,很大膽。

董書恆則更看重自己的利益。他是一個實用主義者。

歷史在他小翅膀的撲扇下已經拐入了另一個快速岔道。所以董書恆不敢再想長遠的事情,他只想儘快地提升自己的實力。

在董書恆心中只有自身的實力才是一切的基礎。沒有自身的實力鋪墊,一切都將是鏡花水月。

等他積累了足夠的人才之後,就會將華夏現在的“班長”——滿清給趕下臺。然後帶領華夏衝刺地球上的“年級第一”寶座。

這次因為要跟美國人打交道,所以董書恆跟著艦隊一起出發了。

高層的一幫子大佬對董書恆這種“逃課”行為習以為常。

母親有慧兒陪著,董書恆一點也不用擔心。經過了過年那次刺殺,慧兒跟魏玉珍成了好姐妹。兩人經常湊在一起說董書恆的“壞話”。

魏玉珍已經和董書恆訂婚,這下老魏放心了,不用再擔心自己的女兒嫁不出去了。

沒了心思的老魏,現在天天呆在文昌閣整理董書恆從圓明園帶回來的那批珍寶。不過他只對那些古籍感興趣。每天帶著一幫子學生在整理古籍。

他準備把這些書都印刷出版,免得以後被破壞掉就沒了。揚州的華夏博物館正在建造中,這個館根據董書恆的要求建造。

它的規模非常的宏大,不是董書恆驕傲了、膨脹了,要大興土木。

他只是想透過這個博物館增加華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作為後人要念著祖宗的好。

現在淮海軍的統治之下逐漸開放,大家很容易就能接觸到西方的東西。董書恆擔心要不了多少年就會出現一些西方的舔狗了。

所以他要建造這個大博物館,把華夏的好東西都集中進來,讓大家直觀地感受到我們華夏民族的偉大。

為了防止自己出去的時候,太平軍突然發動。董書恆成立了一個前敵委員會。

由劉青南、彭玉麟、楊炳春和王從志幾位前線將領組成。

他們可以決定是否向太平軍發動進攻。

曾憲風和嚴仕坤還是繼續坐鎮後方。這兩個老傢伙已經習慣被扔在後面坐鎮。

在董書恆的船隊出發之前有兩波人先出發。

第一波就是特戰隊和行動局的人。董書恆這是兵馬未動情報先行,二十一世紀回來的人,如何會不知道資訊的重要性呢?

第二波人就是大清的冊封使團,這波人得準備一些道具,所以晚兩天才出發。

琉球並不是第一次被冊封,所以這個聖旨要弄個真的,這個並不難辦。

京城裡面花些錢自然有人去幫自己提,理藩院那邊再借個小官員下來,畢竟這個冊封禮節淮海軍的外交部可不熟悉。

清廷就是知道這是淮海軍要的事,也不敢為難,現在清廷可不敢隨便招惹淮海軍。說難聽點,大家現在能夠安穩地在京城過日子還得靠著淮海軍知進退呢。

惹毛了淮海軍,人家就是不派兵,直接把京城的糧食供應掐斷了,大家就又得回到吃糠咽菜的狀態了。